小的时候,跟着父母一起去种红薯。
来到田地的时候,我以为是将那大大的红薯埋在地里,让它们自己发芽生长。
可看到父母只是将一截截的红薯藤插在地里就算完事,小编心里出现一个大大的疑问:
红薯为什么不是种它的果实,而是种它的藤蔓?
原来这涉及到植物学的一个知识:克隆性植物
一.植物并非都有公母
植物有的是雌雄异株,通过开花、授粉、结果这个过程,培育出新的个体。
可在植物界中还有很多种类是雌雄同株的,它们的繁衍不需要经过上述复杂的过程,
只需要通过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不断的克隆,就能创造出新的个体。
颇有点“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的”感觉~~~
比如说红薯和水葫芦!
二.克隆性造就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在美国的国家森林公园里,有一株白杨树,通过自我克隆的方式,寿命竟然达到了8万岁以上!
从外观上看,它似乎是一片白杨树林,可是这片杨树林下却是同一个根系。
这片根系占地43万平方米,上面长有约47,000棵杨树,平均树龄在130年左右。
地底下的树根虽然不断的死亡,但也不断的克隆出新的树根,
这样交替更新,在某种意义上似乎达到了永生的境界。
这株被命名为“潘多”的杨树,经过科学家的考证,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
三.克隆植物优势多
克隆性植物广泛存在于各类生态系统中,而且处于极具优势的地位。
以“潘多”树为例,相较于其他树木,它拥有很多生存上的优势:
1.较强的火灾抵御能力
当发生森林大火的时候,虽然上面的杨树被烧死了,但是庞大的地下根系却能存活下来。
火灾过后,下雨获得充足的水分后,又能长出新的杨树。
而旁边其他根系不发达的树木可就不一定能挨过去了!
2.在获取资源上,更具竞争力
“潘多”那庞大的根系可以更多的获取地底下的水分、营养物质等。
长在它周围的植物可倒了霉,被它掠夺性的夺走了大部分资源。
3.更能抵御人类的危害
只要人类不去刨“潘多”树的根,上面的树就随人们砍。
真可谓是“砍倒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
这种好看的开花植物原产于巴西,在20世纪30年代,我们引进了水葫芦,本是要作为猪饲料的,可谁知本地猪不爱吃。
而它们在这边又没有天敌,很快疯狂克隆繁殖,终于泛滥成灾,堵塞河道,人们苦不堪言。
可想要彻底消灭它们,似乎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只要有一株水葫芦幸存,很快它就可以克隆出无数的个体来。
四.克隆植物前景多
有的人对克隆性生物心存恐惧,认为它们会造成“生物入侵”,
但笔者认为通过谨慎、合理的研究,克隆性植物还是可以造福人类的。
利用克隆性植物一小块组织就能快速繁殖出成千上万的新植株的特性。可以:
1.研究具有克隆性的粮食、蔬菜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新的农场模式,
即在城市中以工厂化的方式,种植粮食蔬菜。
在这里科学家和工程师紧密配合,打造出了一个利用精细的环境控制和自动化的高新技术,进行高产植物的全年生产体系。
配合克隆性植物的研究,人类未来不需要担心因自然灾害,粮食欠收的问题了。
2.为人类进入外太空获取食物提供思路
人类只需携带少量的植物组织,比如种子、叶片、茎,甚至是植物细胞等。
进入太空后,制造合适的环境,就能大规模的创造出一片绿色环境出来。
克隆性植物对于人类来说,有利有弊,就看人类怎样去研究利用它们了!
没准还能像“潘多”树那样,破解寿命的终极难题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