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清明节,没有往年的风舞沙飞,也没有细雨纷纷,奔走在回乡祭拜的路上,天气呈现出少有的晴朗,我称之为水洗蓝。
年少时,对每年清明节的印象,只是一个节日的概念。
年长后,尤其是自婆婆走后,有过三年祭日的奔走,体验过那种悲悯和伤感,觉得清明节添了哀思的成份,心里沉沉的。
老人们讲究,清明节前后,不走亲戚,不给长辈买东西,而且通常对上坟这样的祭拜的事成家后女性是不能参与的,延袭的还是男尊女卑的旧习。
今年也因为文明祭祀行动的推广,村里防疫情的标准再度飙升,又有治安警加入,严防将火,焚香带进林子,据说是一个一个车的过,力求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得信的人们加上社区微信短信通知的普及,祭品一改往年的风俗,改成鲜花或塑料花祭奠了,也是特殊而有意义的一年。
在老家上巳节踏青沐浴的风俗没听过。
寒食节是有讲究的:
天好时开窗通风;
缝五彩布头做蒜串挂在门把上,或拴在小小孩的衣襟上,据说可以避邪驱百病;
还做寒食面食,在老家俗称寒鸡鸡,手巧的用发面捏成各种图案,大火一蒸,再拿带针的树枝扎起来,或拿红线串成一串挂起,风干,小时侯零食少,可是稀罕的很,大人们又了公平,通常平均分配,就连样子都不偏差,而且还说要等到打了春雷方可以吃,那时疯是疯,规距还得守,每天盼呀盼的,雷声总是响不起来。
到了清明节上坟备的祭品,也是有讲究的,那时常见母亲早早起来炖了烩菜,炸了油糕,蒸了供品的大馍,现在演变的都是买成品了,糕点,水果,各式各样的,也是应有尽有。
有一次也与母亲开玩笑说,现在上坟拿得是火龙种,樱桃,草莓什么的,也不知姥姥爷或更长的长辈,认不认识这些?母亲敲脑门,不让乱说,以后再也没敢再提过。
老公家姓是大姓,据说要跑三处坟地,老坟,老老坟,还有老老老坟。
每每提到这些,会有经年已久,岁月悠长的感觉。
一个家族的源远,传承,一辈一辈的,就这样沿袭下来。
就象有的地方还保留有祠堂,老家本地人过年挂神子,人们遵循习俗祭拜时,那样们仪式感让年轻人不仅知晓,了解,懂得,更想让他们把家族把根记住,这是一脉相承久远的历史和成就,让人们继承和发扬,然后传承下去。
而我们这一辈,或我们下一辈,为这份家族的使命能做什么?又该怎样做?确实也应该思考。
忙了一天,也没敢回娘家去,怕老妈忌讳,到了下午,办完事返了,天还是清亮清亮的,偶尔竞飘来细细的雨滴,终还是用应景的方式,将这个节日蒙上伤感的因素。
也仿佛,风中都带有忧伤,正如有诗文这样写:
微雨落清明,思念最绵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