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莫抛世谛求真谛,需识凡心即佛心。

莫抛世谛求真谛,需识凡心即佛心。

作者: 翩翩e少年 | 来源:发表于2017-06-08 09:58 被阅读0次

       “莫抛世谛求真谛,需识凡心即佛心。”

         昨晚《禅心商道》第九期读书会结束,释大愿讲述的《禅心商道》这本书也正好全部读完。分享时,不由得我想起了上面这句话。

莫抛世谛求真谛,需识凡心即佛心。

       什么是:“莫抛世谛求真谛”呢?

      《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  。 六祖大师的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离开我们的工作,离开我们的家庭,离开我们的生活,离开我们的事业,去谈修行,谈觉悟,那是扯淡的事情。  修行在哪里?就在当下,在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人和事上。把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当成我们的善知识,学会觉照与欣赏。把我们人生每一天的境遇都当成我们成长的机会,心怀知足与感恩。这就是修行,这就是觉悟的开始。

莫抛世谛求真谛,需识凡心即佛心。

       什么是:“需识凡心是佛心呢”?

       我认为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凡心与佛心是同一颗心。   所不同的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和境遇的时候,它会表现出来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当然也就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凡夫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喜欢心外求法。就是喜欢去外面寻找解救方法。而一个觉者,就不一样。他会心内求法,就是他会先让自己停下来,或者慢下来,然后,从自己的身上,从困难和问题本身去寻找方法。同时,面对困难和问题,他不回避。他会去认真觉照和仔细探查,真正找到问题后面的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它。所以,一个觉者,他是不害怕困难,也不逃避问题的。他会选择直接面对,然后接受它,研究它,再处理它。最后放下它。这就是六祖所说:“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凡夫则相反,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他首先是生气和烦恼,然后是抱怨和指责,接下来是拒绝和逃避,要不就是推诿和拖延。他自己不愿面对和承担,总指望别人来解决,最后导致问题越来越多,麻烦越来越大。他不知道,烦恼就是菩提,所有的问题和困难,其实都是他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和台阶。不去面对问题,就失去了一次提升的机会,不去解决困难,就少了一个向上提升的台阶。需知:凡心就是佛心,烦恼即为菩提。

莫抛世谛求真谛,需识凡心即佛心。

         “需识凡心是佛心”的第二层意思,就是佛心就是平常心。平即平和,常即常态。就是把平和变成一种常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遇,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麻烦,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计得失,不问宠辱。   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智慧。因为拥有这种心态,我们才能看清楚问题和困难的全貌和本质,从而真正找到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方法。

莫抛世谛求真谛,需识凡心即佛心。

        以前经常有人喜欢说:“修佛,修佛,”    佛哪里要你去修呢?    要修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这颗心啊!我们的心哪里又要我们去修呢?不去污染它,不去弄脏它,好好看护和善待它,就好了!

真是:

凡心无染即修行,

快乐无忧名为佛;

佛陀本为凡人做,

只因凡人妄想多。

莫抛世谛求真谛,需识凡心即佛心。

相关文章

  • 莫抛世谛求真谛,需识凡心即佛心。

    “莫抛世谛求真谛,需识凡心即佛心。” 昨晚《禅心商道》第九期读书会结束,释大愿讲述的《禅心商道》这本...

  • 《华严经》有一个偈子: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个中寻到无细处,始信凡心是佛心,凡心佛心, 实乃一心...

  • 五绝.回心

    多少南柯梦,(虚幻梦) 痴迷漫幻人。 回心识妙谛,(妙谛:真谛) 嬉笑忘宵晨。(夜晚和早晨) 姥姥有感简友《无题》...

  • 《心经》

    “无受想行识”。佛法四圣谛是“苦集灭道”,苦分八苦一一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荫炽盛。其中五荫即...

  • 佛教的基本观念

    四圣谛 苦谛 人生的本质 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五蕴色、受、想、行、识 集谛 痛苦的根...

  • 舍利弗就象一位母亲;目犍连就象一位保姆。培育友谊,

    MN.3.141 诸谛的解释(The Exposition of the Truths)经 【注】:谛,真谛,真理...

  • 活的教导64:错误方向

    佛法里面叫二谛,二谛圆融啊。区分二谛,但是二谛还要圆融。这二谛是什么?二谛是胜义谛和世俗谛。 二谛,胜义谛叫真谛,...

  • 读佛教著作,发现并不是迷信,而是很有科学论证的教义

    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有情:物质与精神的和合)(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七苦:身心苦(生、老、病、死)...

  • 知识不能等于力量,为什么呢?

    世法哲言 四十五 多少知识等力量如是,此论弗入于谛,知识乃识鉴之因,力量为施用之果,识施...

  • 知识不等于力量

    世法哲言 四十五 多少知识等力量如是,此论弗入于谛,知识乃识鉴之因,力量为施用之果,识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抛世谛求真谛,需识凡心即佛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uz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