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林语堂的苏轼传的时候,读到了王安石,因为喜欢苏轼,所以讨厌王安石;因为认知片面,所以固执地不去深究;但是,王安石确实可恶吗?
从苏轼对他的评价和林语堂对他的解读中,我看到的王安石是一个一心为公,生活简朴,生性固执,毫无私利之心的人。
书中谈到了王安石的青苗贷款法的强行实施,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最终短短十几年的变法随着宋神宗的驾崩而人亡政息。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反对的情况下,王安石要固执地实行这一变法呢?
青苗法到底是怎么的法令呢?
王安石凭什么说服宋神宗听自己的一意孤行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仔细阅读了青苗法,终于知道青苗法为何物。
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钱,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
从这里,我首先解读出来,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为了利民。无论试点工作的效果如何,都应该给他记上一功。
农民手里有钱了,就可以用这些钱去买耕种的用具和来年的秧苗,这样,丰收之后,就能把钱还给官府,通过劳动,既给家庭带来了收入,又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农民安居乐业之后,流民就减少了,社会秩序就维护了,宋朝就不会因为流民问题而遭受灭亡。真所谓一举两得。
听起来,确实行得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促使农民能按期还款,民户向官府粮仓借贷时,以十户为保,十户中必须有三户为上等户,这三户上等户需要用她们私人的财产进行抵押。官府这样做的目的是担心农民还不了贷款。而事实上,几乎大部分农民都无法还贷款,而无形之中把贷款压力转嫁到了那些上等户身上,上等户其实一开始就是受害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需要跟官府借贷,更不愿意大公无私到为那些贫困户买单,但是迫于官府的压力,而又不得不这么做,这样的政策,就有些强人所难了。而且,农民的还贷能力根本就是出乎官府的意料,到最后,没钱还就只能用各种极端的手段,比如卖儿卖女,比如抢杀掠夺,社会更加不安定,流民有增无减。
现在再来回过头说说为什么王安石要强行实行青苗法?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个方法他在以前小地方做官的时候用过,而且成效非常好,所以,他固执地认为合适整个北宋王朝,这才用他善言的优势说服了宋神宗。但是他没有三思而行,没有考虑大范围和小范围变法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突发状况,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风险评估”,所以失败在所难免。
读完王安石,我对他已没有任何讨厌之情,因为保卫自己的领土,扩张领土的势力范围是但凡有些野心的爱国人士都愿意前赴后继的,至少这次变法,他没有任何私心,或者说,他的私心在整个国家利益面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