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除了一年一度的春节之中有限的半个月时间能维系亲朋好友,宗族至亲,乡邻乡舍的关系。除此之外,能维系今天乡村宗族至亲,乡邻乡舍、亲朋好友关系就只剩下乡村葬礼这一根极其脆弱而极不牢固的纽带。
每一个人都会有死亡这么一天,它是谁也无法逃脱的宿命。生死是人之常情,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生与死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由于乡村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俗传统等导致乡民对于一个人的死亡要比城市中的人看得重。因此,乡村葬礼是一个乡村的最大之事件。
当一个乡民死亡之后,他们的亲朋好友,宗族至亲,子女儿孙,无论是远在天涯还是海角,无论是有多么重要的事,都会放下,都会不远万里风尘赴赴的回到家中见死者的最后一面。有的乡民去世了,为了等待自已的子女归来,推迟十天半月安葬,重择吉日的事例比比皆是。
说来也怪,有的乡民去世之后死不瞑目,无论他人如何想办法,死者的眼睛总会是睁着。待死者最后的亲人回家时,去世者的眼睛自然就闭合了,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在另一个世界还有灵魂的存在。当然,也有没有归家的子女,逝者死不瞑目的情况也是有的。不过,在乡村这应当是极个别的情况。
对于任何一个乡民来说,可能对亲人生前不忠不孝,但是在亲人去世之后,无论如何都要尽到最后一份孝道,那怕是面子上。因为乡村有一种极其强大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这些行为,如果后代对逝者的不尊,那么必然会受到宗族,亲邻的指指说说,他们的后代也会生活在一种这样的情形之下。
因此,今天就会发现,乡村葬礼有一种特别的现象。那就是生前对亲人没有尽孝道,而亲人去世后却大摆宴席,又请道士,又请歌舞,甚至作上几天法事的家庭都有。这是传统的“死者为大”,也是乡村无形的道德压力逼使,当然还有一种虚荣的好面子和回收人情经济成本的考量。
今天,我们在乡村能看到很多留守老人,一个人无依无靠,或许他们有很多子女,但是子女多了,麻烦也就多了。对于赡养老人都是你推我,我推你,把老人尤其是干不动活的老人当成一个包袱。然而,当这些老人去世之后,他们的子女又争相作为孝子,害怕别人说他们不孝,对死者也是极尽殊荣。生前不孝,死后尽孝,在今天的乡村渐渐的是一个常态。
在死者的葬礼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痛苦无比,泪流不止的绝大多数都是死者的亲兄弟姐妹,或者是死者的同年纪的好友。而死者的子女,对于死者并不是十分的悲痛。难道说,他们是看透了红尘,还是看透了人生的生与死。一切,都不是!对于他们来说,说的不中听一些,死者的去世是一个双方利好的结局。
话,虽然有些难听,但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特别是对于身患病害的乡村老人来说,有时间简直是生不如死。在很多新闻之中,我们往往都会看到,一些留守老人病死在家中多日才被人发现。这样的情况不是虚构而是现实。乡村留守老人,尤其是他的子女不孝不忠的话,那情形是十分惨的,也就是自生自灭。也许民政上有些保障和求助,但毕竟解决不了最根本的养老问题。
多年前的他们养儿防老,然而这种朴素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渐渐消失。我们的城乡差距十分大,社会处在转型期间,旧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崩裂,而新的价值观念又没有完全建立。在这种新旧的交替之中,人的思想是多元的,价值观是极不稳定的。对于农村的乡民来讲,钱,就是成了他们中很多人唯一相信的价值观。
在今天的农村,宗族的力量已经淡化,而由经济的力量来代替。以前,你是宗族的老大,就有威信,有人服你。今天,你有钱,有本事,别人才会服你。但毕意钱不是能永远作为价值观来看待的,人还需要精神上的价值观,还需要优良的传统,比如仁、信、礼、义、智等等,但是这些在今天的农村市场上仿佛有些吃不开了,能吃得开的就是你有钱、有本事。
我参加过很多乡村葬礼,但每一次参加乡村葬礼都会有一些细小的变化,累积至今,就会生出一种今不如昔的感受。
首先是农村葬礼人数的变化,在二十三年前,每一次农村葬礼可以说村上一个最重大的事件,前来参加葬礼的人相当多,特别是年轻力壮的人也有不少。在安葬上山的过程中,主要由年轻人抬寿材,而亲朋则陪同扶灵,女子则拿花圈。有时间安葬的上山的人流可以长达一两里路。而今天,农村的乡民葬礼中已经极少见到年轻人了,前来参加葬礼的基本都是一些五六十岁的,至少也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男女,即便有年轻人,都是死者的至亲,决计不会是不相干的外人。为什么没有年轻人了?一是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已经不在意逝者的生死,二是年轻人都已逃离了农村。
其次,农村葬礼少了一种神圣的尊严。在二十多年前的时候,在农村葬礼中有一种神圣的尊严,有一种让你敬畏生命之感。大人是不会允许小孩子乱跑乱叫的,成人之间也不会乱说乱笑的,更不会如今天歌舞团唱唱跳跳。所有的人的脸上都是一种凝重的神色,都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
而在今天,农村葬礼简直成了一个戏台,可以说对逝者没有多少尊重。小娃儿玩的开心,到处飞,甚至在灵前东奔西跑的。成人之间有的说说笑笑,有的打打闹闹,一副漠然的脸。甚至有打大二的,有打麻将的,还有炸金花而引起纠纷的。晚上则是歌舞团的一些妖艳表演,引得人大呼小叫。
每每见到此,我就在想,为什么一个庄严的葬礼会沦落如此呢?难得真的是把丧事当作喜事办,难得真的是庄子的洞见生死,击缶而歌。我想,决然不会是这样的!那又是为什么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乡村传统道德的缺位,传统价值观的消逝。
最后,农村葬礼之后的留守。二三十年前的乡民去世之后,他们的家人依然会继承他们的田土耕种,依然会把他们的家在这方土地上传承延续下去,甚至生生不息。可是,今天乡民去世之后,绝大数的人都会在三七或七七过后就再次远走他乡异地谋生。他们房屋,以前还有老人在留守,至少还有人气,田土也还有人耕种一下。如今,修好的房子则人去楼空,任其蛛网丛生,而没有修的房子去会日渐倒塌,最后死亡于凄风苦雨之中。随着老人的离世,乡村的人会越来越少,最后甚至就会消失。
从几十年来农村葬礼的变化,其实也是农村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很多东西正在一步步的撕裂,以至于无法缝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