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求学生涯并不愉快。只因很小的时候坐在教室听枯涩的书本知识,总忍不住想一个问题:只要学会识字就可以了,学这些五花八门的科目有什么意义。
那时年纪小,对禁足于教室不能出去自由玩耍难免有抱怨。
再大些,听老师和家长不断告知答案,老师说“上学是为了以后实现理想,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父母说“上学是为了有个好文凭,以后找个好工作,赚钱过上好生活。”一边是情怀,一边是现实。如此看来,读书上学确实还是有点意义的,照此逻辑,如果不上学便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难以过上好的生活,更难以拥有任性而为的自由吧。
既然寻得答案,于是一猛子扎入求学的汪洋,与同学们划动双臂奋力游之。
考试升学是一场残忍的游戏。每每大考小考下来,有人欢喜有人忧,再加上全体通告排名,考得好的不用说了,考得差的羞愧难当,当然也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例外。对于我这种中不溜的学生来说,既未体会过中状元的喜悦,也未遭受过因排名靠后被人奚落的讥讽。可是,我却仍无法满心欢喜的上学,至于有何不满,似乎也难说清,唯一知道的是上学是一场随大流且必需要做的事。
于是,我在求学生涯里无不盼着尽快结束这场随大流。
时常听人说人生是一场苦旅,只有学生时代是纯真美好的。不,当学生也是一场苦旅。年纪小几乎没有自主选择权,冒出一点想法等待的是大人们的判决,没有经济能力无法获取喜爱的东西。除了埋头读书,参与升学,这个世界与我们的关联并不大,倒是与剧院里的提线木偶有点相同。更重要的,孩子与成人对世界的认知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即代沟,出于服从的意识,没有话语权的孩子已懂得将代沟加以掩饰,以示妥协。
等用掉几乎等于生命总时长三分之一的时间结束求学生涯,带着毕业时老师赠予的警句“以后每走一步都要对自己负责”,冒失闯入成人世界,才惊觉它不过是以往的延续,并非是新世界。
为什么这么说呢,成人世界较之少有杂质的学生时代自然花花绿绿光怪陆离。但是初入职场带着学生气,觉得勤奋总会得到赏识,殊不知过了一两年才懂得,表现得越积极工作越多,人越好说话越易受欺压,默默做事不及站队跟对人省事;当学生气渐渐褪去,自然多了点世故圆滑。
进入庞杂的社会,看似没了卷面考试,实则无形的试卷无处不在,考你的眼力、智商、情商、行动力、胸襟……哪怕谈恋爱选择对象,也是一场考试。选择什么样的人,即选择了什么样的家庭与未来的生活。
想来,成人世界除了比学生时代更纷繁复杂,同样是一场随大流的不自由。只是,此时拥有了话语权、选择权,但随之亦多了因选择必得承受的后果。
少时,将教室视为禁锢双足不能出去玩耍的笼子,认为自己是那只心系蓝天却被人圈养失去自由的鸟儿。现时,看似逃出牢笼,翱翔于天地之间,那无时不在的无形禁锢依然存在。
难道世俗的条条框框是导致失去自由的主因?
不,心不自由,处于哪里皆是禁锢。
有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时机下,得以聆听济群法师的开示,法师神情祥和松弛,无论多么高深的问题,他都能一一讲来,浅显易懂并不艰涩,面对大家的提问也似四两拨千斤。那个下午,突然意识到心特别静,静得仿佛能清晰的听到心跳,它没了往日快慢无常的起伏,而是出现频率相当的波动。那一刻,心里的牢笼支架纷纷松动,不再坚固持守。心田一旦无疆,便可笑看风云,容万千气象。
所以,上学做学生与长大做社会人本质上并无区别,换言之,即便不上学不上班,只要是社会的一分子,身为人仍会受到各式各样的约束、竞争及各种难以预料的遭遇。与其看自己在内设的铁笼里摔得鼻青脸肿,不如换个心境换个视野,拔除固执己见,拔出认为原本应存在的铁栅栏,给自己一条可进可退抑或可静守的无疆心田。
那个给予你自由的人,不是别人,自由终究是自己给予的。
而你所能给的这份自由,并非指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面临种种境遇,声势再浩大,力度再强大,再好或再坏,均不致极喜极悲,以一颗平常心代替以前的区别心、好恶心,以淡然持久的心绪对抗波澜起伏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