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总是想成为别人眼中期待的“自己”,却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回不到当初,找不到初心,丢失了自己!能觉知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有多难?或者,我们以“爱你”的名义绑架至亲,设置牢笼!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关于性别与种族的主题,故事中白人玛丽琳抛开种族歧视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华裔男子詹姆斯,后结婚育有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小女儿汉娜!一个看似美满平淡的一家五口,直到有一天,他们最爱的二女儿莉迪亚意外死了…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每个人内心隐蔽的秘密袒露出来!真相让人震耳发聩!
他总是避免与众不同!自卑、懦弱、孤独!即是他成为教授,他也无法自信,这样的个性直接影响了他的孩子们!父母的人格对子女人格影响很大。子女对父母的言行或模仿,或继承,或选优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詹姆斯是社会最低层人物,他有着和白人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从小受白人的鄙夷和羞辱。詹姆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地位:哈佛博士、教授,即使如此,他还是没有自信。他总是想摆脱自己的“与众不同”,逃避群体,卑微没有自尊!他却要求子女融入群体,成为交际明星,当莉迪亚拿着电话机给她所谓的好朋友打电话谈天说地时,他为她女儿感到高兴!
她的头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当母亲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找不到平衡点,受伤的是她的孩子们!
玛丽琳一个普通的白人女孩,却总是那么与众不同!她自信好强,女权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当医生的梦想,不在乎实验室男生对她的嘲笑,男人可以做的,女人也可以做来挑战男人!当她遇到和白人不同的詹姆斯,不顾母亲的反对,义无反顾嫁给他!因为有了孩子,玛丽琳不得不放弃学医,成为家庭主妇,她发现这样的生活不是她要的,玛丽琳选择离开家失踪了,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两个孩子对于母亲的失踪,打击得多大,他们惶惶终日,玛丽琳过分看重自己事业奋斗的价值,低估了母子相处的价值,不能很好地协调母亲这个角色和社会角色间的矛盾,放弃了母亲的义务!她一走就是三个多月,童年缺失母爱的孩子,心理成长极大可能受到伤害!大一点的内斯是幸运的,在母亲失踪的时间里他找到自己的爱好并且为之努力--做宇航员的梦想!而小点的莉迪亚呢,从此害怕失去,只有在哥哥身旁才会有安全感。玛丽琳因为怀了小女儿后不得不重归家庭,她的梦想彻底夭折,从此,她把自己完成不了的梦想转嫁给莉迪亚,莉迪亚因为害怕母亲又一次离开,父亲整日消沉!所以她选择只要爸爸开心,妈妈不会离开,她做什么都可以!从此,她要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
莉迪亚取悦父母,她在重复父母的人生,她成为父母的“附属品”,她越听话,也越压抑,最后连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了!
她不爱交际,却因为爸爸希望她成为交际明星,她总是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们”,其实电话那头只有拨音号的声音!她害怕妈妈离开,她顺应妈妈的一切要求,她读十年级,母亲让她选修了十一年级的生物课,其实她并不明白什么是克雷伯氏循环,也无法解释有丝分裂的原理。只是因为这些是母亲喜欢的话题,也只有莉迪亚取得优秀的成绩单时,母亲脸上才有满意的笑容!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最终会离开父母学会生存,学会独立的生存!那么在孩子学会独立生存之前,请教会他独立思考,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去做!
我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他为了取悦我给他买玩具,总是表现得乖乖听话的样子,当他认为自己做好了某件事时会跑过来说:“我做的好棒吧,我听话了,玩具可以买了吗?”我知道,问题不在儿子,而在于父母,一定是我们在某一时刻给儿子潜移默化“做好了,才可以得”的想法,而不是“做好这件事本身就是你的责任,是没有附加奖励条件的”!在班上,我也时常听到孩子们交流“我这次考试一定要考九十五分以上,妈妈就会买平板电脑给我”“我去兴趣班,我妈妈要我去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最终会离开父母学会生存,学会独立的生存!那么在孩子学会独立生存之前,请教会他独立思考,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去做,怎样做自己!

这个家就是牢笼,捆绑住孩子,父母用要求表达爱,当期待成为失望时,给孩子的压力也越大。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哥哥内斯也因为要远离这个牢笼般的家,选择去哈佛读大学!因为哥哥的离开,莉迪亚心中最后的防设崩塌!书中这样描述“最恐怖的莫过于那个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离开了你,整个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遥遥无期的盼望,却换来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伤心之处莫过于此。”
当莉迪亚表白杰克遭遇拒绝,杰克接近她是因为他爱上了他的哥哥!当他喜欢的人冷笑着说:“至少我不会一直让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至少我不害怕”时,她默然无语,这话刺穿了她的心!她明白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原来在母亲失踪的那个夏天就是错误的开始!她恐惧失去父亲和母亲,然后恐惧失去哥哥内斯。突然间她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眼前的一切都不是自己要的!
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是轻松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莉迪亚对母亲的爱就是前者,当爱成了恐惧,等待的是无底深渊的绝望!
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有一则爱情故事:大学时,为了留住他在身边,她献出了她的第一次。毕业了,为了留住这个爱的人,她与他结婚了。几年后,为了让这个人回心转意,她为他生了一个孩子。再过了几年,当婚姻和孩子还是留不住这个人时,她自杀了。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多么无情的男子,多么痴情的女子。等一等!她真的爱这个人吗?亲爱的,那不是爱,那是恐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那个夜晚,她决定做回自己,也是这一生唯一一次自己的决定!她行驶一艘船离开,她对未来憧憬,她会告诉母亲,就算物理不及格,当不了医生,那也没关系。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假装成为另一个人。也会告诉哥哥他走了没有关系,不必为她负责。她低头看着湖面,黑暗仿佛空无一物,一片虚无铺展开来,她跨出小船走进水中……
莉迪亚就这样死了……
是父母爱的枷锁把她推进湖里!或者对于她,死亡是改变的开始,她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为什么不能顺心交流呢?爱为什么不能说出来!沉默无声,只会让误会加深!当初,如果玛丽琳直接和家人商量她想继续完成她的梦想,而不是选择无声的失踪!或许对莉迪亚的伤害可以减少!如果玛丽琳在给莉迪亚做决定的时候,是否问一问她是否喜欢……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有的父母迫于生活选择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将幼童丢于孤寡老人带养,童年缺失的爱,无论你赚多少钱都无法找回来!
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陪”而“不伴”,“陪”是父母对养育孩子的责任,而“伴”更多的是父母和孩子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父母应先于孩子,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倾听孩子内心的告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