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允许自己偶尔丧一点、颓一点吗?你能允许自己和自己的情绪待上一段时间吗?
如今这个时代,大家都在谈论着如何才能更高效、更进步、更卓越等等,很少有人愿意讨论我们是否能够停下来、或是放慢前进的步伐。
其实有一些心理学常识的人,都清楚,情绪之所以不高一定有其值得关注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去管理这些“莫名”的情绪。
实际上没有真正莫名的情绪,所有的情绪来源都是名正言顺的,所以它是需要被关注的。
许多人都没有给自己喘息的机会,所以一遇到负面情绪,第一时间就会想要去控制或管理它。
比方说,当你的老板在你的下班时间后,突然提出让你回公司加班去制定一份并不需要熬夜赶工的策划案时,你有没有想要放过自己,鼓起勇气去拒绝你的老板呢?
也许拒绝并不一定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把拒绝当作是自己的一个选择,而是下意识地飞速赶到公司,然后愁眉不展地把新任务处理完。
这样的场景也不少见,那么这种情绪来源要如何去管理呢?
我想很多人都会对这样的状态感到无力、似乎也很无解。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我们需要偶尔放过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和需求。
即便我们有太多的人际关系需要维护和关照,但我们首先也要给自己的心灵留出空间,以保证我们不会持续苛刻地对待自己。

当我们自己的内心足够丰盈时,才有更多的空间去容纳他人,这一点无可非议。
许多读者看书的时候总是想一心求快,学习着各种速读法、跳读法等等,甚至有些人只追求每年能读80本或100本书的那个数字,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目标使得读书这件事变成了一项无法给他们带来愉悦感的任务。
人们对于一个“好结果”的憧憬和期待大过了一切,并且总是幻想着结果一定是好的。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固有思维及行为的坚持等,都说明人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面对不好的结果。
同时,他们之所以会持续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持续坚守自己一如既往的惯性行为,也是因为他们不愿面对未知的结果。
当然这其中还有个原因,就是许多人直接把未知事物定义为不友好、没有好结果,因此他们也会自动放弃很多原本可以拥有的可能性。
我们常听人说要努力、精进、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等等,但是有个大前提是无法发逃避的,就是每个人首先得允许自己“是”(做)自己,不是他人眼中的谁,不是你以为他人想看到的那副模样。
真相就是,很少有人愿意做自己,更多的人都处在为了成就他人眼中那个卓越的形象而拼尽全力。

这一生,究竟有多少人为自己活过呢?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在经历磨难、大起大落、甚至是沉浸在压抑状态之下时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你拼尽全力换来的一切是你想要的吗?”“你的人生为谁而活,或者说你没有为自己活过?”
我见过太多的职场人都如此,一边拼命努力追逐着什么,但仔细询问,他们却说不出自己到底在追逐些什么。
最近我身边的家人、朋友也在不同程度上经受着类似的自我怀疑和质问。
所以这本《呼吸·后退一步》带给了我很多自己从未有过的思考。
当你疲惫到不知为何而努力时,这种努力可能已经掉进了无效的陷阱了,或者说可能这根本就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了。
这时候不妨按下暂停键,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思考并不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相反,思考会使你更加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有时,后退一步,我们才能以更好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行为以及目标,才能清晰地辨识脚下的路。

当全世界都在躁动不安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卓越时,有多少人在没有自我目标的情况之下就被卷入了这个漩涡之中,于是这种焦虑逐渐发展成社会性的焦虑。
似乎当所有人都在努力时,你停下来就是犯了大忌一样,但实际上盲目跟风似的去做一些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难道真的就是正确的吗?
一呼一吸,有喘息的余地,也有对自我探寻的空间。生活、工作,都要给自己留出呼吸的空间。
这本书其实是为数不多的、让我有意放慢阅读速度的一本书。它不是一个人的力作,而是汇集了普通人中间的智慧,每个人都为同一个主题(即后退一步)贡献了自己最真诚的思考。
我也从中吸收到了一些在其他书籍中不曾感受过的温柔而强大的力量。
我开始想要按照书中的作者们给出的指导建议来调整自己目前的节奏,比如通过养绿植,学习烹饪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通过冥想来观察自己从未注意过的潜意识里的内在世界等等。
简单心理的CEO简里里在文章中写道小时候的她偶尔会被寄养在姥姥家,和姥姥生活的日子里,她的体重就会增长,而她身上增长的体重就会成为姥姥的战果,也就是说她体重的增长,使姥姥认定了她比妈妈给予她的照顾更周到,而她的妈妈也总是会告诉她不要听姥姥的,不要长胖等等。
一个小孩子的体重竟然成了大人们权力争夺的“载体”,更可怕的是,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比比皆是,但是却没有几人能够意识得到。
就是书中开篇的这个故事,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既真实又温暖,既温柔,又显得非常有力量的书,真的不多见。
我想关于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活出自我”以及“心理独立”,大概会成为很多人这一生都逃不开的课题吧。也希望大家都能拿回掌控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