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音乐」到底在诉说些什么?是否感觉它常常包罗万象却又好像空无一物?
借用著名指挥家巴伦博伊姆所说的一句话:
对于热爱音乐的人而言,音乐并不只是外在地被谱写和演奏。通过阅读,可以实现更为内在的倾听,领略更辽阔的生命的鸣唱。
如何了解音乐本身的故事,真正地聆听它的语言,就让这些 4 类音乐书籍带你一起去到音乐的世界。
音乐史
于我而言,我是挺爱看历史的。历史就是故事,讲历史就是讲故事,那么看历史书也就是看故事。它也是镜子,能照出过去,更神奇的是能照出未来,让我们记住本不该让人遗忘的某些东西。
但可惜,我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对历史不看好,甚至是讨厌。他们似乎统一了口径:因为历史的书啊,太乏味了!
所以今天,我想要打破大家的思维定式,首先介绍几本关于音乐历史的书籍。
鲁道夫讲述的音乐史,没有过于专业与枯燥。从最早的骨笛吹奏者,到游吟诗人,从巴赫、莫扎特、门德尔松甚至到“摇滚之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读完后你会发现,你也跟随着这些故事而变得幽默、粗犷、恐怖,又或者是悲伤,这大概就是鲁道夫和音乐的力量。
在第一本音乐史的书籍为你开拓了这一篇疆土之后,这本《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则会带你更上一个台阶。
诚然,它是一部音乐通史。既是通史,就免不了枯燥与乏味。但假若你仔细阅读,就能体会到在西方文明中音乐的失落与辉煌。
音乐与生活
我无法想象,我的生命中缺少了音乐会怎么样。它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我的身体,掌控着我的命脉。
就像《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一样,音乐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悄悄地潜入了生活。
在第二个部分中,就让我们看看这些作家,是如何写他们的音乐与生活的。
这本书是陈丹青之前文集《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增订版,现在的它更像是一本音乐主题的游记。在书中,陈丹青的角度在不断地发生转变:画家、作家、音乐家等等。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
书写音乐不单就音乐本身着墨,而是关注音乐所席卷的人生与性命,关注音乐背后的文脉与文化,由此获致独特的境界与气韵。
tip:
这本书的封面亦由陈丹青亲手设计。原本选择了四中“欧洲建筑中均属常见,而国内却少有使用且用得好的四种颜色”,打算一一打样出来后选择其一。不过打样出来颜色都非常理想,最后决定选择三种颜色,制作三种封面,任凭读者选择。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国内首创,虽于发行上有些麻烦,但对于读者来说,却是增加了选择的空间。
提到陈丹青,总让我想起他的老师,木心先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本文学回忆录不属于“音乐与生活”的书单之下,但是我却还是想将它选入其内。
事实上,木心在他的创作中,不仅止步于文学与画作,音乐作品只有零星一些,但确也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他所说的:我认为一切艺术都通往音乐。
所以,我们是不是也能在这本书里发现音乐的足迹呢?
在这本书里,汇编了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与他的“施主”梅克夫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十余年间大量的通信。
书里不仅记录了音乐史上这两位著名人物之间不寻常的交往与情感历程,更是这位大作曲家一生最真实的内心独白,它揭开了一个音乐家艺术创造的奥秘。
指挥大师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思考了这样的问题:「音乐是什么?」,并通过自身的经历试图回答它:
音乐不只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它本身也是人类的一项创造,意在模仿自然最深刻的层面。
你在聆听音乐的时候,特别是在没有歌词的与无标题的音乐中,是否也会像书里说的一样:知道音乐也表达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抑或者是和宇宙的关系呢?
音乐鉴赏
在了解音乐的历史、感悟生活中的音乐后,如何听懂音乐是我们下一个步骤,在「音乐鉴赏」的书单之下,你可以通过这些书籍来真正的听懂音乐。
我相信大多音乐学习者都和我一样,在某一个时期都疯狂的迷恋肖邦,他的音乐是那么悲情而优美。
这本书,作者于润洋先生就带领你从音乐分析的视角来解读肖邦的“悲情”代码。
一个古老的游戏,一份长盛不衰的问卷,每一个都市人向往的「荒凉孤独的小岛」,在那里有音乐陪伴,但只有一张(或一套)唱片...
一次对音乐品味的考试,一种对心灵特性的追问。66 位德国文化名人在作曲家、指挥家、剧院经理人、音乐作家的彼得·鲁什卡的诱导下,探路音乐的心路历程。
究竟在音乐名作和演绎版本中,你会选择哪一种唱片呢?
让音乐教授与业余爱好者一同拆解巴赫的平均律,诞生的就是这么一本奇书。两位作者,毕奇是学院派,音乐教授,自己也作曲;莫拉更像是个业余爱好者;钢琴家朱晓玫也参与了不少讨论。
他们为愿意学习分析作品——尤其是愿意分析巴赫作品的业余读者提供了入门之法,并且一入门就是煌煌十四首赋格加一首前奏曲的读谱评析。
你们是否也同样愿意学习分析音乐之父巴赫的作品,试着读这本书呢?
音乐评论
在这里思来想去是应该用音乐评论还是音乐批评更加准确,
但最后还是使用了「评论」。
批评一词早已有了过分的贬义色彩,但在这一部分中,却丝毫看不到作者对某一音乐或某一音乐事件加上有色的眼镜。
这本书横跨了三个十年,在这样一本文集中,作者讨论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在过程中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连带发挥他古典钢琴家的素养,对古典音乐和歌剧提供丰富而且不时出人意表的评价。
全书以清新的角度赏析经典作品,作者以内行人的造诣,权威的身份,书写精辟犀利的批判。他在音乐里看出文学与历史理念的反映,并密切观察其构成和创造的潜力。《音乐的极境》情文并茂,处处发人深省,呈现萨义德思想事业的一个重要层面,进一步证明,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勇于突破的学者之一,他实至名归。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许多事迹都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虽是一本文学经典,还曾在 1915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却不难在书中看到许多来自评论家的罗曼·罗曼的影子。
就像他在《致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朋友们》中写的:「我该介绍我在整体规划这部书时的背景。我是孤独的。我像法国许许多多人一样,在与我的道德观对立的社会中备受压抑;我要自由呼吸,要对不健全的文明,以及被一些伪劣的精英分子所腐蚀的思想奋起抗争⋯⋯」
所以,我在这里邀请你来看一本小说式的长论。
♫
就在明天,上海一年一度的书展开始,希望这份书单能够带你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而我们,就在书的那头等待着你。
更多音乐交流,可以加粉丝群畅聊哦
▼▼▼
「艺道 · 乐音社」
注:如无法扫码进群,请添加小艺(微信号:YxiaoyiD)或老道(artsdoor002),他们会第一时间邀请你们进群~
- END -
编辑丨子山、拾壹
图片来源丨网络
艺道殿堂丨欢迎联系转载
投稿邮箱 |info@artsdoor.org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艺道网官方微信号 yidaodiantang
带你领略中外古典音乐的趣味和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