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深层次的阅读需要采取文献学的方法
对于博士论文而言,选定具备可操作性的题目仅仅是个开始。写作的初始阶段,现实的问题便已纷至沓来。和所有历史学博士生一样,我面对辛苦搜集而来的海量资料毫无头绪,像是新手厨师面对着整头牛一般无从下手。更令我迷茫的是,即使我花费巨额精力,反复阅读基础史料,始终都无法突破思维的瓶颈。在我迷茫之际,导师的一番话令我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朱老师对我说,当通读和细读都无法勘破狐狸窗的时候,不要忘记文献学的方法,在考察版本、亲手校勘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于是,我便选取了《塔尔巴哈台事宜》作为切入点,通过几种传世版本的对勘,揭示了本书在数任官员手中递修和增补的过程,深刻认识了新疆方志由简陋到完整、由临时到固定的发展脉络。这一个案不仅成为了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印证核心观点的关键论据。
在接下来的章节写作中,文献学的方法可谓屡试不爽。从前的新疆方志研究,大多静态地着眼于方志文本的最终面貌。然而,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每一个版本、每一个增补阶段,都能够反映出创作群体的“集体无意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主体的作品所呈现出的共通的特征,其背后必然拥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例如,某些新疆方志中的满文附录,便是清朝满文奏折制度的必然结果。又或是,早期新疆方志中体现出的重军事、轻民政的书写取向,则是源于八旗驻防和军府制度。诸如此类的规律性结论,都离不开史料阅读阶段中的文献学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