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海的雨天特别多,自进入2019年以来,淅淅沥沥的小雨不停歇。街上尽是花花绿绿伞的世界。当然也有不打伞(打伞是北方的说法,南方一般称之为撑伞)的,喜欢雨天在街上奔跑。 我就属于那些不怎么爱打伞的,宁可淋湿也不爱打伞。
或许是一种习惯,在农村曾经劳作的习惯。对于田间辛苦劳作的农民而言,尤其在多雨的春季,忙着播种的农民是不会打着伞干农活。总不会有人一只手打伞,一只手去插秧,拔草。一般都喜欢穿蓑衣或者雨披,没有人打伞。到了大夏天,日头暴晒,也没看到过哪个农民或茶农打着伞干活,无非是多了一定草帽或在脖子里围了一条毛巾。无论是雨天还是大夏天,一旦干活,伞就靠边站。伞对于辛苦劳作的农民而言,几乎是一种奢侈品,一种闲暇时的点缀品。
说起伞,据说是公输班(鲁班)的媳妇云氏出的创意,鲁班发明。这也是民间传说,至于真假也无人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伞是我国首创。《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这里的“盖”就是指“伞”。《史记·五帝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可见伞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了。最早称伞为“华盖”,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
伞,如今伞的品种多种多样,三折伞,二折伞,自动伞。打伞属于悠闲一族,城市人的品味,但如今的人却是那么匆忙,撑着伞也几乎是目不斜视穿行在街头巷尾。如果下点小雨,打着一把伞,徜徉在街头,看着身边走过的人群。可惜现在几乎看不到油纸伞,那有着千年历史积淀的油纸伞,撑着油纸伞,慢慢地走在小巷,要不然戴望舒也不会遇到一位像丁香一样的女子,也不会写下那美丽的诗句。亦或是走在山间小路,打着伞看着细雨下朦胧的山景,也是别有风情。尤其对于恋爱中的男男女女而言,伞下无疑就是一个小小的两人世界。肩并肩,在街道上散步,慢慢走着人生路,伞就是一个小小的避风港。
如今有了天气预报,一旦预报说有雨,出门备伞。但很多时候天气预报并不准确,每逢拿了伞却没下雨,人们就会懊恼,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没下雨,就会把伞遗忘。有时没拿伞,却突然下雨了,那个狼狈和埋怨越发厉害。
伞只能借,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伞是不能送。尤其是兄弟朋友之间没有送伞的,伞的谐音“散”。但是很多单位发放小礼物时为了利用伞的移动广告效应,很多时候都会送伞。以前在上海的地铁站、公交车上有很多的“公益”伞,可到最后伞都到市民自己家里去了。一把小小的伞竟然反映了市民的素质。民间这种谐音的礼尚往来尤其多,有时不注意就莫名其妙地得罪人,防不胜防。
暑假在德国自驾游时,看到很多不同于国内的景象。下雨天,德国人竟然都不打伞,哪怕是下大雨,骑车的照样骑行,走路的要么在建筑物下躲雨,要么带上帽子奔跑。打不打伞竟然成了区分本地人和国外人的标志!
雨还在下,我依旧不喜欢打伞的感觉,只要有帽子戴在头上,似乎就没有了那雨丝的侵扰,没有伞的遮蔽,似乎更加显得自由。那些淅淅沥沥的小雨只能在街道上留下润湿的色彩,飘落的梧桐树叶在街道上倾诉它们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