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毕淑敏《教养的关系花园》一书中的第一篇。《教你生病》,反映同一主题的文章我也写了一篇,比较之下,自己写的那篇又要扔进垃圾桶了。
《教你生病》从儿子感冒入手,母子互动的画面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儿子比我高了。
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我说。“噢,这感觉就是病了?我还以为我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药品的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孩子打蔫,我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这个画面,做母亲的不会陌生。“打蔫”、“习惯”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了解,平时一定照顾得无微不至,才会有这样的反应。“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个性十足的孩子。我跟随作者伸出的手,猛地一空,被震到的同时心里被晃了一下。
“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是个大孩子了。“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这是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孩子对生病的认知:病了得吃药,妈妈知道吃什么药。
母亲作为医生,发现孩子的小病小痛,总能药到病除。文中的孩子是幸福的,也同时由于妈妈的能干,少了一些成长必须的经历,比如生病。
孩子很少患病,这是妈妈的功劳。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这是妈妈照顾得太好。好到发现孩子不对,一般就在家里治了,孩子几乎没去过医院。
作者用极强的画面感和简练的语言,迅速吸引读者眼球。文字除了表面的意思,内里暗含的大量信息让人不得不叹服作者用字用词用语的巧夺天工。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我说。“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他大吃一惊。“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该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
“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打电话找你。”“假如……你终于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就找我爸。”
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母子的对话,反映出孩子对父亲母亲的严重依赖。孩子生病了,恰巧又联系不上父母,他要怎么办?
母亲心中所想,作者用五十五个字清楚表达: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残忍的,但我知道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这不是残忍,恰恰是一个知性母亲的可爱之处。知道孩子以后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困境,却不教会他如何去面对,这是自私,残忍,愚蠢。文中的母亲是智慧的,看似无情却最深情,正确的爱的打开方式。
孩子自己去医院后,母亲的心理活动: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不说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腻,单开门之后的一个“倚”字,把母亲内心煎熬几近虚脱的无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次叹服作者语言的考究。
这一篇《教你生病》字字珠玑,再看看之前自己所写同一主题的《放手》简直太垃圾了。贴出来作为失败的案例,供大家研究。
这篇《放手》,欠缺画面感,心理活动描写不细腻,最大的缺点是跳戏。我相信,语言是可以通过学习精进的,一起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