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学习第五天(持续学习第七天)
11、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12、你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

11、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1)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由此,我们可以轻松地想象:对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来说,幸福和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是偶尔产生了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有人会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潇洒英俊、收入更高、权利更大、地位更尊贵、财富更雄厚。
很多时候,比较是一个坑,大坑。再干脆点说,比较就是陷阱。
然而,比较就是很现实的,比较就是很残酷的,最要命的是-----比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有些陷阱是我们没有办法不掉进去的,掉进去之后还能爬出来的,才是真的猛士。
(2)
所谓的成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
1、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2、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3、三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而实际生活中是有很多个维度的,每个人都是立体的。
为什么最终李宁和郎平看起来更成功呢?
他们两个都是在自己曾经做的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个策略,我也要用。(思考自己要打造哪些多维度竞争力?)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有跨界的机会绝对要一把抓住。
一旦跨界积累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能是“几何级数”级别的,绝对不可能仅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这种策略,就是那种知道的话就很简单很自然,不知道的话,就会“百思不得其解”-----每天苦恼:“问题出在哪儿呢?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3)
不过,在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窍门:
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凡事儿都是有成本的
这就好像是你赚钱的时候,“生活必须开支”就是你的成本,你赚到的钱不超过这个数值,你的赚钱技能实际上就是负分。
如果某个领域是你用来支付“基础成本”的,那在这个领域你就必须要足够好,否则你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压根就是负的。这样其他领域不论有什么成绩,最后乘出来的“面积”也好,“体积”也好,都是负的。
这就好比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开支都无法满足,其他维度的努力都只能被视为“不务正业”。
所以,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一个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几何级数的增长。
(这点提醒了我目前不管是学习也好、社交也好,都必须把健身教练这个主业做好,而且是做的足够好。)
(4)
如果仔细观察周围优秀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特点:
对新知识保持开放的态度
道理其实很简单。优秀的人通常都有多维度的竞争优势,而此时多出的任何一个额外的维度都可能使他们的成绩翻倍。
多去接触点知识,说不定它在某一时刻就会成为让你脱颖而出的那个维度。
跨界成本越大,就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不应该太过局限,甚至可以刻意寻找一些“无关领域”去拓展。
说不定在某个节点它们就会产生交集,帮你收获意想不到的利润。
(5)
可以预见,以后从事多重职业的人将越来越多
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发达,我们能够得到的资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各个领域研究的深入,教学方法的提升也是惊人的。
但在这里有一点需要警惕,那就是不要把“斜杠青年”当作借口,回避重要的问题:
你至少要在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斜杠青年固然好,不过前提是,这些斜杠是有根基的。
只有在某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才能和其他维度配合打出好成绩,而不是样样通,样样松。
(6)
你有想过吗?其实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
会编程的你是团队的技术顾问,会概率统计的你是团队的数据分析师,会写作演讲的你则是团队的市场部经理。
为自己多开拓的每一个维度,实际上就是为这个团队添加了一名成员。拥有越多的成员,能够组合搭配的方案也就越多。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拿出的解决方法自然也就更多。
有机会,不妨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团队”,看看现在的成员都有谁,每个成员的实力如何。
(说的太棒了,一个人也能活成一支队伍, 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7)
开启心智是一个过程,需要慢慢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不光在跨界这件事情上,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都应该牢记:
一切靠积累。
面对不同维度的能力的积累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耐心。
一本是即便读不懂,我也会把他读完!
这其实就是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把注意力投入到自己身上一定会产出价值。信息爆炸不代表知识爆炸,有多少信息只是为了博人眼球,浪费你的注意力而存在的。
有个目标是好的,但是不要被它限制住,很多时候“意外的惊喜”是你无法提前预料的。
(一切靠积累!一切靠积累!一切靠积累!相信时间的力量!加油!)
(7)
每当你跨界去学习新知识时,一定会听到各种负面的声音。
好一点的是疑惑和不解,差一些的是质疑和嘲笑。总之你不可能什么阻力都没有,这种阻力有时甚至大于学习本书的难度。
“鼓励”这东西实在太稀缺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互相取暖,不断前进的战友。
(8)
学点东西是好事儿,至于学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估计没人知道。但同样是由于“不知道有什么用”,有些人就会选择先学了再说,而另一些人则会选择不去学习。
基于同样的理由,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中间的差异其实就是心智的力量。
打破这种循环的最好办法恐怕是,自己亲自体会一下因为额外学习而产生的“意外之喜”。这可能需要不少时间,但是确实值得你去耐心等待。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阻力从来不是来自于学习本身的难度,而是周围人的眼光和嘲笑。
所以不要期待某一天自己能获得百分百的肯定和支持。想等到那一天再学习,估计你一辈子也学不到什么。
(9)
打造多个维度不代表走马观花式的堆砌。
做事认真永远是稀缺的品质。即便是做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能把它落实好,不出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就好比是盖房子,不论是开始时的第一块砖,还是几十层之后的那一块转都应该认真码放,而不是随意一摆草草了事。
同样我们可以打造不同的维度,但是对于每一个维度都应该足够认真,至少学过的东西就要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只会说几个专业名词唬唬人。
所以重要的不一定是每个维度都深入且精通,而是自己在这个维度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研究都实实在在能够经得住考验。
12、你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
(1)
元认知能力:
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甚至可以一点不夸张的讲:
一个人的财富创造能力最终也只与元认知能力有关-----其他的都是附属因素。
(2)
一个连对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完整正确认知的人,怎么可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呢?
所谓可以用来解放自己的“心智”,指的就是具备足够元认知能力的大脑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在阅读(这其实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和路径)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与思路,时时刻刻都在对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进行“反思”、“校验”、“修订”......当然最重要的是“升级”。
所以,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他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以及文字所阐述的道理,他们更多注意到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的“思考方式”之间的不同,以及,若是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处的话,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做出哪些调整?于是,一本概率论读完,大多数人就是考个试也不一定能及格,而另外极少数人却成了科学家-----因为他们改良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从此可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思考。
(3)
你的财富创造能力取决于你能给别人创造多少真正的价值
也就是说,你的创造,只有你自己觉得有价值的话,是几乎没什么意义的,要有他人也认为有价值才可以,并且,“他人”的人数越多越好,“他人”人数越多,你创造的价值就越高。
(4)
元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可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
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习得,还可以通过刻意训练长期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我们想要改变的,能够改变的,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将来的自己”
急也没有的事,我们就不急了吧。
(5)
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很多人在生气的时候做了“傻事”。其实那只是并没有想清楚自己生气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及时阻断这种影响而已。
每个人的文件就是每个人的想法
你通过文字就能大致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进而窥探到他的元认知能力,同时看着自己的文字,也是审视自己元认知能力的好方法。
意识到问题,挣扎着解决问题,重复很多遍,慢慢把最重要的元认知能力打磨出来,最终甩掉大部分的竞争者。
(6)
控制情绪就像是举哑铃
每个人能举起的重量取决于他的肌肉力量,同样每个人能够控制的情绪大小也取决于他的“大脑力量”。
其实大脑和我们的肌肉一样,都是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的。
去健身房锻炼,我们练出的是手臂的力度和身体的线条;用特定的方式训练思维,我们增加的是大脑皮层的面积和沟回的数量。
每一本书,每一个知识点就是我们“健脑”的器械,但是有了器械还不够,有了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让锻炼事半功倍。
(7)
其实智商、情商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在背后支撑他们的思考方式。
所谓智商高,不光是能够解几道数学题,而是能够洞察这些数字背后的原理。
所谓情商高,不光是会与人和睦相处,而是懂的对方内心深层次的需求。
当元认知能力开启后,不光有助于理解自己和其他人行为层面的东西,还能更让你了解为什么他们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8)
如果说超市里的食品是我们身体的养料,那书店里的书籍就是我们大脑的食物。
没有元认知能力,就相当于:
不注意大脑的饮食健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元认知能力其实就是我们大脑的“食品质检员”。我们要用有限的注意力去筛选那些对大脑成长真正有意义的食物,而不是不顾质量地拼命硬塞。
(9)
想想看你有多少次和伴侣沟通的时候,只停留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试着把这个想法产生的来龙去脉和对方讲清楚?
很多人其实不是不想沟通,而是自己都没有想明白,就急着跑去找对方,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对方提出了几点不同的意见,就已经刺激到自己,并且不想继续交流了。
所以说,所谓的沟通技巧,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先把问题想清楚,深层次的想明白,然后在把这些内容一层层地表述出来。
虽然,并不是每一次都一定能有满意的结果,但是,这样的沟通明显更有可能达到我们理想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