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唐诗当中有一首气压全唐的盖世佳作一句“”可怜楼上月徘徊”让人不禁联想到那隐藏在背后的神秘作者....
其人正如其诗, 在历史上他似乎孤月徘徊,留下的足迹也并不多见,在多达五万多首的全唐诗当中,他也仅仅占两首。
公元670年,张若虚出生在扬州,历史也仅仅记载于此,这不免让人有些失落,在诗家辈兴的大唐,张若虚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他的存在或许是我们转向思维和方向的例证,我不再思考李白杜甫给我们带来的转变,而是更喜欢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物
身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从一开始其实名气并不是很大,甚至一度觉得名不副实......
在创作春江花月夜之初,张若虚就如他的名字一般,若有若无,虚虚实实,没有人能够欣赏他的诗歌,甚至一度受到元稹等人的批判,而他正如他的诗一样也被人忽视。直到宋代,他的光芒才被发掘出来.....而发掘他的人正是周邦彦。在周邦彦的品读之下认为这首诗可冠绝古今,位列大唐第一
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更富有了几许幽光,月光不仅是思绪的代表更是历史变更的见证,张若虚正是用他那神奇的笔墨触摸到了宇宙的亘古大道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张若虚只有错愕,没有憧憬,也没有悲伤。
但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曾经指点出“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在卢照邻眼中这种宇宙意识或许是一种憧憬,往日的白玉化作青苍的古松,时间在更迭,不变的即是永恒,而张若虚正如他所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对啊,什么时候才能感觉到江月呢,张若虚更希望白云远去,带走一片愁光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做为春江花月夜的结句,更有几番风味,张若虚正如其笔下的明月一般,亘古不变
历经沧桑,千年之后,依然能够孤篇压全唐,他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鲜为人知的张若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