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百花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
我们所“羡慕”的美国精英教育,也许只是成熟版的阶层固化

我们所“羡慕”的美国精英教育,也许只是成熟版的阶层固化

作者: 弘丹 | 来源:发表于2017-08-22 22:23 被阅读2519次

1.

8.18号傍晚,我到达硅谷,高中同学 Luke带我去 “老赵川菜” 吃了晚饭。

Luke带着他老板的儿子, 12岁,之前在北京上学,去年刚来硅谷上学。我问他,你喜欢在美国上学吗?他说,喜欢,因为这里作业少。在北京上学时,作业太多了。他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上学,应该算是中国顶级的小学之一。

晚餐在等待上菜的间隙, Luke,Luke 女朋友还有这位 12岁的小朋友,一起联机玩王者荣耀,我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们玩。

当时我一种恍若在中国的感觉。老赵川菜的顾客大部分是中国人,他们说着熟练的中文,眼前的三位朋友,正在聚精会神地玩王者荣耀。我只能说,王者荣耀实在是太强大了,不仅占领了大陆人,早已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王者荣耀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游戏。你看,他们在玩王者荣耀时,我就无法成为他们中的一员。Luke虽然身在硅谷,他时常与国内的朋友联机打王者荣耀,一边玩游戏,一边了解彼此的现状。

说到王者荣耀,知乎达人肥肥猫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真要没人玩王者荣耀了,你出头只会更难吧》以及Lachael写的《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强烈推荐大家去阅读下。

2.

题外话说到这里,还是回归正题,说说美国的教育。

之前在写作后宫团的微信群里,也有一位笔友希望我多了解下美国的教育。

之前在国内时,我对美国的教育也不是一无所知,读过关于美国教育的几本书《中国母亲在中美教育之间的选择》,《优秀的绵羊》等,对美国的教育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我们都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但良好的教育自古以来都是昂贵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孔子是开创平民教育的第一人,因此被称为万世师表。

在封建社会,只有少数人称得上是读书人,大部分人是目不识丁的。最好的教育资源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比如太子们可以请全国最博学的人作为老师。

现在,人们依然在争夺教育资源,比如,天价学区房等,就是争夺优秀教育资源的结果。

在美国,教育也是分阶层的。万维刚写过一篇文章《你们羡慕的美国教育,到底是美国哪个阶层的教育?》,作者把美国教育分为三个阶层。

第一个阶层是普通工人阶层的教育,在这个教学体系,充满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程序,几乎没有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类似于中国的教育。

第二个阶层是中产阶层的教育。我们通常羡慕的是这个阶层的教育。还有更牛的教育,那就是统治阶层的教育。

我在美国有了解一些同事孩子的教育情况。他们应该算是中产阶层的教育。

在8.20号硅谷分享会上,阿里巴巴前CEO卫哲谈到了他对中美教育的思考,他用一句话总结了中美教育的区别:中国的教育是培养熟练工,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

万维刚在他的那篇文章里,也有类似的观点。

3.

在美国,教育也是家庭支出的大头,如果上私立学校,费用更贵。越南裔的同事,在聊天时,打趣地说:我知道我的钱都去哪了,都投入孩子的教育中了。

她有两个儿子,上的是私立的学校。她的大儿子是学霸类型的,今年刚上高中。他是象棋全国冠军,游泳健将,钢琴手。教育孩子,除了金钱投入,更多的是时间精力的投入。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要接送,比如,Tuyet每周几天要接送孩子去游泳池,孩子们在游泳,她在一边工作。

美国的私立学校是非常昂贵的,有不少家庭需要为了孩子的大学教育存钱。相对来说,中国的大学教育还是比较便宜的,顶尖的大学与普通大学之间,学费的差距是非常小的。

在美国,不同阶层的教育,质量差距非常大,学费差距也很大。

在中国,教育资源的争夺也是非常厉害的,要不然学区房也不会那么高。

家庭经济基础好,就有条件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我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村里上的。小学毕业时,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父母花钱让他们去县城上初中。我所在的农村的初中,一个学校最多十几个人考上县城一中,平均一个班一个。而那些同学所在的县城的初中,一个班就有几十位,比农村一个学校考上的人还多。这就是不同教育资源的差距。

如果家境好,完全可以不用参加高考。朋友的女朋友,在美国上大二,她高中在上海的国际学校上了两年,然后直接来美国上大学。

所以,教育也是要拼爹拼妈的。在美国,精英教育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贵族家庭的利益,保证他们的孩子依然处于上流社会。

4.

美国基础教育很轻松,孩子们都喜欢在美国上学。

之前有一位同事本来在上海工作,后来调到了美国总部工作。他的孩子也从上海的学校来到了美国小学。他说。孩子很喜欢美国的学校。

美国的教育也更人性化。前老板Shelley的儿子刚上初中,是学校乐队的乐手。美国从初中开始就像大学校园一样,没有固定的教室。上什么课,就去什么教室。Shelley说她喜欢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有自主选择权利,每年有七八位老师,学生可以从每位老师身上感受到不同的人格魅力。如果是固定教室和固定老师,如果遇到不太好的老师,学生这一整年就会很痛苦。想想我们小学和初中,有可能三年五年一个老师。如果运气不好遇到一位糟糕的老师,学生整个小学时代和初中时代就会过得很悲惨。

《中国母亲在中美教育之间的选择》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中美基础教育的对比。作者吴晨阳是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同时她也曾是小留学生的母亲和美国小学教师。

美国的教育更多的是鼓励型的,老师拿着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每个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是天才,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在学校,学生的地位是最高的。美国的学校一般都是小班教学,班级也就20位左右的学生。

美国的小学是孩子的天堂,比较符合孩子玩的天性,他们也不要求学生要端坐的教室,不能随便走动或说话,他们比较随意一些。老师教授的内容也比较随意,老师想到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没有一个大纲的规定。小学的上课时间也很短,

下午3点

就放学了,上课的时候体育课的时间比较多。而且美国的假期也很多,因此学生在学校上课的时间相对国内要少。

美国小学的基础教育的缺点就是学校教授知识太少,只要孩子在学校玩得开心就好,也没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认为中国的小学教育更适合女孩子,压抑男孩子的天性。而美国的小学教育顺应男孩子的天性。男孩子天生好动,精力旺盛,让他一动不动得坐在教室里上一天课,真的是很压抑他们的天性。

总体来说,美国小学共设有八大课程,它们分别是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健康卫生、艺术、音乐、体育。

美国的教育更容易培养出自信的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坏,无论先天的资质如何,在学校里都过得非常开心。而中国的教育更容易培养出自卑的孩子,一些学习成绩相对来说差一些的学生,学校对他们而言,就像是监狱。

5.

美国的大学教育算是世界一流的。不少中国学生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来美国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学生逐年增长。

美国的大学教育也不是完美的,它也有自身的问题。

一位耶鲁大学的教授写了《优秀的绵羊》这本书,反思常春藤的精英教育。

作者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感觉当前美国教育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迷茫,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忙于一个又一个的社团,学着一门又一门的课程,其实,心里却焦虑地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过。他们追逐律师,医生,咨询,投行这些高薪职业,却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自己要选择这些职业,只不过是随波逐流罢了。

作者非常犀利地分析了教育系统以及美国整个精英阶层的形成。其实,教育系统也是为精英阶层服务的。你想保持精英的地位,或者你想上升到上一个阶层,你都必须走教育系统这条路线。

中国的教育系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顶级学校毕业的学生也大多选择咨询,金融,或工程师等高薪工作。精英教育的弊端不仅是美国教育系统的问题,而是全球教育系统的问题。

《优秀的绵羊》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天赋。让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目标。

真正的教育是忘记了在学校里学的所有知识之后,剩下的你自己。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你变成更好的人。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大学所提供的另一个重要资源就是朝夕相处的同学。

卫哲在分享会上也讲到类似的观点,他说,未来的学校不是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在线学习习得。未来的学校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从与同学相处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

6.

在美国出差和旅行,我也很羡慕在美国上学的学生。

我虽然还没有孩子,但也开始思考,未来应该让孩子在中国上学还是来美国上学(当然,如果去美国上学,钱是个大问题。)

在提问环节,我问了卫哲这个问题。他说,这是你和你先生需要考虑的问题,他无法给出答案。他说,要尽早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而不是你替他做决定。

这提醒了我,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在孩子身上,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

让孩子尽早参与到决策中来,如果有能力,尽可能多得带孩子去各个大学参观,看他喜欢怎样的氛围。

现在国内也有不少暑期游学团,或者去国外大学参加夏令营。在斯坦福大学就遇到不少国内的游学团。

目前来看,去国外读大学或研究生是很不错的选择。

7.

华裔后代无根的尴尬。

我在美国认识的不少朋友,他们在国内读完大学或研究生之后,就留在美国工作,如果可以拿到绿卡,他们应该不会打算回国。

他们的孩子就是我们所谓的“香蕉人”或ABC,虽然有着黄皮肤,但思想是纯正美国人的思想。

香蕉人在家庭里,父母还是用中文交流,在学校里接受的是美国人的教育,他们很难找到身份的认同。就像没有根的浮萍,漂在各种文化的表层。他们很少会选择回到中国来生存的,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大部分中国人也没有共同语言。

同事前人事总监,她有机会去美国工作,但她却选择留在工作,她说不想让孩子成为“香蕉人”,没有文化的根基,找不到文化的认同。

8.

但我们也不至于绝望,不管所处的环境如何,人都有自由的意志,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

再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可以在网上学习全世界最优秀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跟美国相比,中国的书籍更加便宜。这对作者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对读者而言,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优秀的著作。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阅读,相信书籍可以带给你无穷的精神财富以及竞争力。要知道,很多人毕业以后就不读书了,你保持终身阅读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再者,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紧靠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终生学习的能力,即使在学校教育时落后了一些,在今后的人生中还是可以追回来的。

人生不是固定的状态,你可以跃迁,也可以倒退。你有自由的意志决定要往哪个方向。


我是弘丹,我正在美国日更。

喜欢我的文章手动点个喜欢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lexxiyang:讲真,老赵川菜真的好难吃。。。。吃一次就不去了
  • Aimee_喵:美国的学校也是有教学大纲的,老师不是随便讲。如果不完成教学大纲,家长会不满,去反应的。
  • 潇遥星逸越:其实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各有各的好处。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更应该想的是如何去共融互通。中华5000年文明,蕴藏着无尽的智慧;西方文明也是璀璨耀眼!我们应该理性客观的去看待问题,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为我所用。
  • 27acc4ba74ef:表示把几篇文章思想大杂烩一样的摊在面前,没有个人更深入的思考
  • BeierYao:王者荣耀真的是好也是坏,好的是把阶层打破,能更容易爬上更好的阶层,毕竟少了那么多竞争者。坏的是如果你的小孩教育不好,他(她)也很可能从你那么努力才爬上去的阶层掉下来。
  • 千里惊梦:@甘做喵家奴 嗯,既然你提到了数据和对比,那我要纠正你一个说法。以你本科所学专业和研究生专业来看,你的家境应该是美国中产,而不是中国中产。我想关于中产的定义,以你在美国接触的公平公正的机构出的各种数据里应该是不言自明的,我就不拿国内转载的不严谨的数据来贻笑大方了。
    醉看墨花月白:@千里惊梦 我没有找到更新的,如果你看到了,可以告诉我吗?
    另外,如果七年前就是1-6万,那么如今比这个数字更低了吗?
    千里惊梦:@甘做喵家奴 哦?七年前的福布斯么?
    醉看墨花月白:@千里惊梦 我刚才查了一下,《福布斯》定义中国中产阶层的年收入是1万-6万美元。
    不好意思,我家确实是中国中产。当然,在美国的费城,我家也算是美国中产,因为费城的中产阶级年收入为2.8万-7.4万美元。
  • 醉看墨花月白:我觉得没有在美国读过书的人最好不要把话说得那么绝对。我在美国读了本科,马上开学读研。简单介绍我的情况:我家在中国算中产。我本科念的是小众但非常“贵族”的文理学院,专业是普通心理学,有半奖;研究生在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专业是心理咨询,有5000美金奖学金。
    关于阶级。前面有人提到奖学金和助学金,这对于普通甚至贫困家庭来说真的不是遥不可及。我身边就有同学靠着大额助学金读完四年,也认识一些优秀的前辈拿到全奖的博士项目,家里都不是大富大贵。所谓阶级,所谓不平等,不过是不够优秀的借口。如果自己家境贫寒但想要闯入上流社会,那就拼命啊,往死里拼啊。
    关于专业。不是所有上藤校的都去学金融进四大,宾大教育学院的学生不比沃顿的学生少。作者把自己见到的个例当成普遍现象了。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富贵人家和会赚大钱的人比教育家和学者更容易出名。
    最后,我觉得美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国的高等教育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上。最直观的例子,作者在国内读的书,所以会写出这种以偏概全的文章。我在美国读的书,所以我只会拿我知道的东西出来举例和论辩。这是学术上的谨慎,而这种谨慎,中国的高校好像不太重视。
    Ternq8:@甘做喵家奴 感觉在美国直了一些人的腰板,有过去美国经历的也是,没错,中国人特点在于爱慕虚荣,不谦卑。无论运气也好家庭条件也罢,靠的是自己的真实力,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只要肯努力不轻易被别人的思想语言所煽动,是非眼见为实,去美国算个肾啊,有些人是羡慕还不敢去,活该!--隔壁老大爷看新闻联播,骂到“Y个臭不要脸的”。卡了一口大粘痰,没吐咽了回去。
    醉看墨花月白:@Leonard_9f1a 我本科的室友,高中跟着改嫁的妈妈来美国。她读大学,生父不给一分钱,继父是地道美国人,所以也不供她读书,而她妈妈在美国没有工作。她跟我读一所学校,学费全靠大额助学金和一学期三份兼职工作支撑。她跟我同一年入学,同一年毕业,现在她在宾州州立读计算机硕士,依然依靠大额助学金和好几份兼职工作。她过得很辛苦,比我苦很多,但她不仅上了大学,还读了研究生。当然,她能来美国已经比很多人要幸运了。如果论运气这种事,我无话可说,因为我就是很幸运可以出生在一个中国大城市里的富裕家庭,而她就是很幸运可以随母亲拿美国绿卡。
    688aba9dd424:何不食肉糜?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赵皓阳的书《生而贫穷》?你接触的人都是跟你一个水平的人,因为大部分贫穷的家庭根本走不到上大学的时候,大部分都在大学之前被删掉了。以至于你以为贫穷的人上大学也是很容易的。这只是一个幸存者偏差!
  • 沂蒙是一个人:我觉得确实迷茫。富二代迷茫于不管学什么父母都有着各种人生的后备方案,所以有的直接放弃自我。对于有的家庭属于中上水平的留学党来说,教育是他们改变自我,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的重要捷径,有了经济支撑才能自由选择以后的人生,所以选择高薪职业,挤进高薪行业,而自我兴趣只能被牺牲。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是社会阶层问题。作者写的很好,内容很丰富,很多点我也很赞同,但是内容的点有点多而杂乱。让读者读起来会有点迷失。建议说每个段一个中心点。但是作这篇文章依然非常棒!非常赞!
  • mosee_god: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不知道什么是阶层固化?更不知道什么是成熟版和不成熟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美国的精英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有区别,跟有没有钱这是事实,这并不代表就是固化,所谓固化应该是固定下来很难移动,但你只要钱只够多可以选择各层次的教育不存在固定不能选择的问题;而且完善的奖学金和教育贷款政策可以帮助钱不多但想选择更独特教育方式的人选择
    简书的翦:@mosee_god “阶级固化”这种现象,在国外是有的!本人暂时生活在日本,身边就有件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朋友的朋友,日籍华人,来日已二十多年,孩子准备考东京有名的“青山学院”附属幼儿园。由于非常注重这个孩子的培养,父母在家都全程日语。孩子天资也不错,初试和复试都顺利通过,最后是面试阶段。面试分面试孩子和家长,孩子的面试通过了,可家长的面试被刷。(该家长在日本有自己的株式会社,由于已入日本籍,从递交资料和孩子来看是看不出为中国人的。)从这件事上我的理解是,这个阶层为了维护他的固有资源,即算你有足够的钱,也不一定能容纳你!其实对于其他正宗的日本人来说也是一样!你达不到上一个阶层,上阶层的教育资源普通老百姓是分享不到的!纯属个人见解。
    老马在放羊:没错,所谓阶层固化就是个流行词,谁都插一腿。
  • 海水淡悠悠:美国的老师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没有这么随便吧!据说他们备课都有好几箱呢,有些片面。
    time山海小筑: @风吹过的痕迹_aaae 每一个学生,我没有打印机,其他老师会用练习册当作业,我也只能按自己的思路自己把题目抄下来写在黑板上(很原始的教学方法,但是觉得自己用心了)直到那几个小男生会争着抢着说今天该他把题抄在黑板上,直到他们都懒得把题再写在纸上直接在黑板上计算甚至乱写乱画。如果你亲眼看着他们计算,自然也知道,每个孩子都在想不同的事情,错不同的步骤。会有两个孩子因为列乘除法的竖式,开始争执起加减法的错误,会有孩子明明算对了得数却只能弱弱的说,我算的怎么和你们的不一样。我也只能一个一个说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然后开玩笑的笑话他们,你们班主任教运算法则的时候你脑子里想啥了。他们会无辜的说,没想啥啊,那时候同桌抢我象皮来着。我给足了学校老师面子,他们只会说补习班就是收你们钱的。我很感激补习班的校长留下我,我也清楚的记得她辞退我的时候说,学生是都挺喜欢你的,但是你要是带七八个学生都能吵得让其他教室上不了课,也确实成问题。说白了,咱们就是收家长的钱给学校老师擦屁股的,学校老师每个月有工资有奖金的,咱们拼着自己的实力拼着自己的良心多收几个学生没什么错。现在的孩子啊,都学精了,天天追这老师说你天天逼着我学还不是因为拿了我爸妈的学费,哪天我一句话说不上了谁也管不了我😭😭😭
    time山海小筑: @风吹过的痕迹_aaae 嘛,你说得的确没错,备课绝对需要好几箱的知识吧。虽然本人高中毕业有两三年了,因为初中英语老师还很重视我,学得还不错,所以被介绍到老家小镇上最有名的英语补习班去学当辅导老师,而且依稀还记得自己小学三年级第一个补习班就是这家校长亲自教的音标。心高气傲,带得是小学四年级的作业班。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有上过好多年幼儿班仗着作业写得快捣乱的,有很聪明什么都会就是马虎的,有平时什么都会一考试就不及格的。任何一个,只要我问,怎么考成这样,原因都是,讨厌班主任,我会,就是不想写,我没必要拼死拼活的考那么好,考好了别人都不跟我玩了,天天朝我要作业抄,我自己还写不完呢
  • 元气姑奶奶:学习了
  • 夏小niong:很有想法,真棒:+1:
  • 简乌:喜欢:heart:

本文标题:我们所“羡慕”的美国精英教育,也许只是成熟版的阶层固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lk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