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年幼时看到的世界还比较纯粹,于是我们爱上了用好奇的眼光聚焦,看穿后发现,可能还是小时候好。
发出这样的感慨源于对《千与千寻》的回顾。现在的我,已经不是那个可以看10遍+千寻故事的小姑娘了,这次回顾也是由《镰仓物语》勾起的行动。
这一次我显然是没能看完。一是太熟悉剧情,二是缺乏耐心。毕竟真实的人生,不是奇幻主义的诗篇,更多说现实主义的纪实文学。小时候之所以能千百次回看,无非因为我们还在构筑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里,那时候也还不知道,观念的形成更多是依赖我之后的经历,而非想象,有时候,也可以是一夕之间。
小时候如果我们经历千寻的故事,也许反抗挣扎后还能站起来拍拍土,笑着说没关系。现在去,有些事后也不知道还能不能站起来。
这一点让我非常疑惑,明明应该更成熟的我们,怎么越年长反而越脆弱,越发不愿意相信简单纯粹,而追求虚妄的复杂呢?
我们认识世界并了解它是因为好奇,但怎么看懂了却沉默了,无奈了,放弃坚持了?
你们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