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期:社会主义新时期
代表作品:《班主任》、《伤痕》
性质:文学题材
伤痕小说是社会主四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种全新文学题材。"四人帮"被一举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后,一度被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代表作品有《班主任》、《伤痕》等。简单说一下它的背景,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它带给我们的影响也很大,伤痕文学可以说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悲剧高潮。在思想上,它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艺术上,它第一次给当代文坛带来悲剧意识。这一意识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学的"原色"之一,其整个文学时期的悲凉格调也由此而出。这便是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所在。
从艺术内容来说,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心曲的宣泄,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这种感伤情绪在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得以深化,转为带着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深刻思索的有意识追求和奋进,将一场神圣与荒谬杂糅的运动,政治,同时也开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大社会大背景的联系 。
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并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从"伤痕文学"的出现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围绕《伤痕》等作品,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的重新辩论与争鸣。1979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同年4月《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两文都有力驳斥了文艺纯粹为功用政治附庸的说法,对伤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然而,有意味的是当人们今天重审这批"伤痕文学"作品,人们会发现,无论当初的争论如何在肯定与否定中辗转,在审美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之中,"它虽然力图挣脱,但在实际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旧的历史印迹。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在作家主体,还是在文本的主题话语,叙事模式以及人物的形象修辞等方面,均都体现出顽固不化的历史影响"。而从政治审美形态来说。"伤痕文学"无疑也秉承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意志。
作为刚刚摆脱的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的局限又是十分明显的。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式和思想环境尚未明朗,文艺界仍然存在着"写暴露"、"写悲剧"的禁忌;同时大多数作者仍然难以摆脱以往"左"的创作观念的惯性影响,因而往往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刚刚提到的《在小河那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