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狗回家的路上,有两个大男孩搭一辆电动车驶过。因为是小区内部道路,他们的速度很慢。我听到一个男孩对另一个说,我很怕狗,因为我小时候被狗咬过。另一个男孩也说,巧了,我小时候也被咬过。不过我仍然挺喜欢狗的。
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为什么后者没有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呢?我想,应该是和当时父母们的处理方式有关系的吧。

我的一个朋友家里养狗,狗狗和她的女儿一起长大。有一次,女儿去参加一个需要离家住宿的夏令营,好几天没有回家。她回来的那天,狗狗十分激动,打闹的过程中,女孩的手指被狗狗咬破了。
女孩子立即被父母带去防疫站打针——狂犬疫苗,不止一次,是好多次。女孩子很伤心,不理解狗狗为什么咬她,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次创伤体验,对父母来说,也是一次考验。
女孩子回到家,小狗还是像以前一样摇着尾巴欢迎小主人,可女孩躲开了,而且还宣布,我再也不喜欢狗狗了,你们把它送人吧。
妈妈也很生气,孩子怎么这么娇气?这么没有爱心?在妈妈的信念中,这个小狗就像家人,不理解女儿为何如此对待这么小的事情。
这样的时候,妈妈基于自己的信念开始对女儿有了评判,也就看不到女儿的情感了。情感的特点在于,它们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也不需要是合理的,并且它的出现不需要我们的批准。因为我们习惯于理智地思考问题,所以我们试图通过分析解释来消除各种情绪感受,而不是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体验它们。这是我们自寻的苦恼。

女孩当然有理由表达她对狗狗的愤怒,如果父母尤其是妈妈强行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信念,那就是不尊重她的情感体验。因此,当妈妈跟我说起这个小小的烦恼时,我建议她允许孩子表达愤怒。
她女儿很有意思,她给狗狗写了一封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让狗狗坐在地上,她自己像父母训自己一样,训了狗狗好几次。妈妈曾经担忧女儿会有心理阴影,从此不喜欢狗了,谁知道她的情绪宣泄以后,仍然喜欢狗狗,并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允许他们跟随内心的感觉,那么语言往往是多余的。实际上,言辞很容易扭曲真实的体验。我们只需要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不要打扰他们的思考,不要迫使他们超越自己目前的状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逐渐学会自我反思的艺术。我见过很多不知道自己真实感觉的孩子,期待父母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假如孩子不得不询问父母哪些感受是正常的,那就说明他们已经失去了主动感知自我的能力。
引导孩子体验当下一刻的感受,并且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就有机会学习如何以健康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感受。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向孩子传达的信息却是,他们的感觉是不受欢迎的。而且,家长还使用各种形式的纪律惩罚孩子的感知能力,迫使他们隐藏自己的感受,结果做出严重的反常行为。
未经处理的情绪感受会发展成得不到满足的需求。明智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吸收和代谢,这样才不会伤到孩子,他们也就不需要到处去抓取了。这样长大的孩子内在没有匮乏感,会从容淡定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