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气、满月、新月、水逆……等地球外星球变化,都会影响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气场,而我们作为地球上的动物,和花草树木一样,会被这种变换的气运——引动。
有人一到节气就容易感冒,有人遇节容易失眠,有人会感到比平时虚弱,还有人莫名其妙地头痛、身痛,有人会莫名抑郁、心塞。
比如冬至前,因为气运里阳气虚弱,一些敏感的人会无故疲倦;冬至后,会逐渐有气力增强的感觉。
所以,节气,也是劫。
冬至、夏至这种年度阴阳交接的大节气,是大劫。
阴阳交接,一不小心,体质虚弱大病在身的人就会阴阳相隔。
还要恭喜那些大病在身,或体质特别虚弱的老人,平安度过冬至这个槛儿,基本上可以无忧度过6个月,再到下一个大槛儿,夏至。
节气的邪到底邪在哪里?
节气是一个动荡的气运交接点,跟权利交接时一样一样的,斗争很激烈,越是大节,斗争越激励。
人居天地之间,易逢节气而气机不畅。若正气偏虚,气机一滞,则易患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说:“交节病变,多属于虚。”但王清任提出不同观点:“无论何病,交节病作,乃是瘀血。”还有说交节病,根在六神,有心神不归,六神无主,有交接两神强弱不对等,强不能交或弱不能接。
这不只是体现在气节交,一天中也是有的。有人成天思虑,到晚都不能收,晚上就失眠。还有生气,无明邪火,收也收不住。
节气之宜忌
节气变化,阴阳交接之际,隐含杀机!
1、古人早有明训:醉不可入房、天气剧烈变化不可入房、四时节气变化之日不可入房。若贪图一时之享受而不知持养,则伤肾损精,后悔莫及。
2、节气艾灸,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季节交替阴阳变化动荡之时,正是久病、年老、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假若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调节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则有助于防病保健。“节气灸”的目的是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它是从整体角度全面综合考虑人与环境的联系,以及环境特殊变化与人的气血阴阳关系的。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特异性的对某种疾病有预防作用的方法,更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扶正固本方法。当机体的元阳充盛,整体调节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依“天序”阴阳变化而显露的疾病端倪就会被机体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消灭于萌芽之中。
“节气灸”常选配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比如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等。一般根据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的阴阳寒热倾向,分别选择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自然界阴阳变化明显的时候施用。
在常用的“节气灸”中,冬至前后的“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此外,春分的曲池“节气灸”预防眼病,神阙“节气灸”增强体质,培补正气;秋分的足三里“节气灸”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等,都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的“节气灸”方法。
3、早睡早起。即使平时做不到,也最好在节气当天做到,会事半功倍。
4、节气当晚亥时21:00点钟止语。
因为一说话,肺经动,然后心经又动,人就容易兴奋,难以入睡。止语是为了静心,也是为了内观自省。
同理,手机也不要看,牵动心神,不利于睡觉时肝胆回血排毒。
此外还有:不饱食 ,不大辛大燥,饮食清淡,轻运动,以通畅气血;不过度运动,以防耗气;交节当天不宜动大手术。
主题就是,防滞气、防淤血、尽量少地牵动心神、尽量不要大热大寒,自此过节可平安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