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班,正好想买米线吃,发现办公楼对面的移动餐车还在。平时是夫妻俩,今天女人不在,只有男人。
他问我周六还要上班?
我说是。你们周六也要出来做生意?
他说我们每天都来。
我有些意外,周六已经人不多,周日应该更没什么人了吧?
他说是,都没什么人的,但还有一些老客户,还有农民工。
他这样说的时候,语气中带着对老客户的责任感,想必老客户对他也有一种相应的默契。比如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吃米线的我,发现餐车不在,也会略有失望和遗憾。这种无形的联系,让他们一天也不愿放弃,哪怕顾客略少的周末,也要轮流守摊,周六是男人,周日可能是女人。
我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除了每年春节前后的那几天,一年到头全年无休,每天都要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他们谨慎地回应着老客户的“期待”和“失落”。对于生意人而言,这是约定俗成的纪律。毕竟勤劳的中国人比比皆是,否则就有流失老客户的风险。
这与在欧洲国家周末上街都买不到东西的情况形成强烈反差。底层的中国人民其实挺让人心疼的,迫于生计,许多人都过得十分艰辛,很少有享受生活的意识。尤其是在老一辈中国人身上,吃苦耐劳的能力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生活的坚韧和毅力,令人肃然起敬。
男人一边微笑着招呼后面的客人,一边不慌不忙地帮我添加木耳、辣椒和葱花、阖上碗盖,打包,耐心且细致。足以窥见他对待生活日常的认真和诚恳。
在年轻人身上,这种传统的优良态度在流逝,从某个角度看,这种变化也许是好事,说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年轻人可以活得更自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