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该休息了。可是刚刚发生一起情绪愤怒事件,我想记录一下、觉察一下。
这不是第一次愤怒了,类似的愤怒经常有,已成惯性。如果不是董哥提醒,我可能还是旧有模式去应对。
他说,还学心理学呢,白学了,还是一点就炸呀。
我一下子顿悟:对呀,这就是觉察的好机会,赶紧利用所学分析一下啊。
具体情境是这样的:董哥真心实意地想和我聊聊人生,也是想给我一点点建议和指导吧。
他心平气和地问了我一句:你觉得你和其他老师有什么不一样吗?
我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我靠,又来嫌弃我,又觉得我不好了。你的意思是我这辈子就只能当老师了?
我给解释了一番,语气还算温和,但是也能读出反驳的味道。
然后他委婉地说了一句:你知道吗?我身边有朋友跟我说,我到哪都是焦点。哪怕是陌生环境。
我继续解读:对啊,你是金子,到哪都发光。真羡慕。我是石头,永远是石头。
他继续解释:不是,我的意思是你缺少了输出渠道,你的思想和实践都太保守。
我说,是呀,我太保守了,从来没有奔放过,压抑习惯了。
所以,他得出结论:你不适合被万人瞩目,你就安心当个老师吧。(还有等等等等我不爱听的话)
我接着火就上来了,蹭蹭的。
我说,滚,我要拉黑你!无法交流,真不懂我!
我的心里戏:你咋就看不见我的变化呢?我是保守压抑,但是你没看见我一直在变化吗在努力吗在学习吗?你咋就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呢?你咋从来就不看好我呢?你这种人,不要也罢。
然后就不欢而散了。
他很郁闷,说了一句,就你这样,还想当什么咨询师?依我看,什么都干不了。
我也恨的牙痒痒。
可是,一瞬间我就不愤怒了,赶紧回去道歉:对不起,我想明白了,我选择妥协。
到底怎么回事呢?
是这个情境激发了我的早年创伤,我只熟悉这种被挑剔被打击被讽刺的感觉,所以面对类似的情境,我只会选择性解读出来打击讽刺和挖苦。
别的东西我不熟悉啊,我解读不出来啊。
意识到这一点,我就豁然开朗了:董哥这番话不是打击我讽刺我。他只是暗示我,提醒我:你和你的同事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你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得拿出实际成就来呀。
满满的都是爱啊。
你觉得自己了不起,那体现在哪里了呢?
他说,你缺少的是输出渠道,你要去表达,去晒,去奔放,一肚子才华快发霉了。
多么富有爱的建议啊,我却理解成了嫌弃和瞧不起。
回想小时候,我很少被夸,更多的是被嫌弃,我哥哥经常打击我。
所以我潜意识里是期望哥哥可以夸夸我的,进而希望所有人都能夸我。如果别人不夸我,甚至仅仅只是提建议,我就觉得是在否定我。甚至是对我的人身攻击。
在我的字典里,夸才是爱。
其实,事实真相是,别人对我提建议,只是想让我更好,说明我还有改进空间。
一夸,反而局限了。
不夸,也是爱,真爱一定是促进对方心智成熟的行为。
其实,别人不夸你,才是对你最大的肯定。
那一刻,董哥把我当成平等的朋友来对待,朋友之间聊天还需要夸吗?
当你需要被夸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位置上,把对方当强者、当妈妈,希望妈妈给自己个回馈,照顾一下宝宝的情绪。
呵,多么卑微的姿态。
自信,就是不需要你夸,我自我感觉就很好。
别人不夸你,才是真的看的起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