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费就是一切
作者:OM
“老板,一碗小面,一个煎蛋。”
这是程迟的早餐,节约,又有营养。至少他是这么理解的。
小面真是个好东西,慢性子可以一根一根的品,急性子可以一口一口的包。好的小面汤料里包含了20余种料品,下料顺序很有讲究,倘若与之相配的面条不仅能在面条表面形成沾润,又能由外向内不同深度的浸透料味,那么人的每一次咀嚼,贴合对不同味道的敏感程度,都有不同层次的味道冲击,似乎犹如尝尽人间百味。而煎蛋在此时则成为一股调味剂,从浓郁丰满的味道中清新的回归,让你的味蕾不断恢复品尝小面的能力,如此反复,无论你是爱吃面,还是爱吃蛋,两者都相辅相成,无双绝配。
客观上来说,也可能是因为程迟上个月的稿费只有100元,还没底薪——小面那时候才2块5!
“这个月的生活费还没着落啊”,眼前的困难不断在敲打着他。好不容易熬过寒窗,难道还要啃老吗?想听妈妈的唠叨吗?No way!抓紧吃完,然后就去跑口岸。只要找到线索,就能有获取稿费的希望。
口岸,是新闻行业里每一个记者被划分的寻找新闻线索的片区、单位或者行业等,作为一个新入行的记者,没谁会无缘无故的帮你,更不会白送你稿件,口岸就蕴藏着不同等级和不同量级的新闻线索,而线索就是程迟记者生活的全部。
坐公交车!是不错的选择,也许是因为没钱。公交车上,人群集中,百态丛生,躲在最后排角落的座位里,就可以在这里观察到车上以及车外一侧发生的一切。程迟已经坚持坐这个位置数月,倘若公交车内外有新闻线索,那么66%的可能性会被捕捉到。生活和工作于他而言几乎没了边界。而今天,车内,人人刷卡乘车、孩子哭啼、乘客安坐、开窗透气、随车摇晃,似乎一切都再正常不过;车外,车行穿流、行人往来,餐馆里坐着应该有的顾客、人行道边站着想过路的人群,不断有大厦拔地而起,似乎也没什么异样。
5站之后,程迟来到重医附一院急诊科,这是他的口岸。
每天络绎不绝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医院成了其所经历事件的短暂结果,人物有故事有矛盾,这本就是新闻的要素。按理来说,这里是新闻富矿,可为什么之前一直没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呢?
“来了?”对于程迟的出现,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们早习以为常。也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这个小记者和大家的关系变得很融洽。
“来了,给你们带了点蛋烘糕,最好趁热吃。”程迟将打包好的小吃放到分诊台下面。
那时,国内医患纠纷事件层出不穷,医护工作者都处于风口浪尖。稍有不慎,患者就容易“上纲上线”、情绪失控。附一院急诊科的护士们也都很注意,哪怕时不时被患者家属辱骂、推搡、干扰,甚至被酗酒者无故打闹等情况,她们仍然耐着性子救死扶伤。而大众能看到的,只是医护工作者对待自己时的态度,是人云己云的表述,忽略了她们的勇气、坚毅和辛劳。一个个瘦小的身子,却挑起与生命相关的重任。
“快把床准备好,你们几个过来帮忙推床,病人马上到了,抢救室准备,是个刀伤。”
一位120值班医生从办公室急忙走出来,招呼着护士们做好接诊准备。
刀伤!?这个词立刻让程迟机敏起来。
“冯医生,具体情况你了解不?”
“还不太清楚,只知道是公交车司机,一会救治完了你可以问下,现在病人意识还是清醒的。”
120救护车很快停在了急诊科门口,当救护舱门一打开,这名刀伤者竟然直接从车上跳了下来。“没事,没事,我觉得伤得并不重。”
冯医生他们立刻上前将他扶到推床上坐着,“好好好,那就好,趁到感觉好,抓紧把伤口处理了。”冯医生似乎有点抱怨患者不懂的刀伤的严重性。
程迟跟随进入抢救室,医生和护士们边治疗边帮忙问着事情的经过,原来,这名司机由于没有让过站乘客中途下车,结果遭到了乘客事后的报复。为了保留证据,程迟将全过程进行了录音,打算后面到警方那边去求证。
忙碌之际,抢救室的又门被打开了,“来两个护士,马上来一个120患者”。
如果你看过美剧《夜班医生》,也许会认为当中很多忙碌是剧情安排,但是当你见过真实的急诊科,你会明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常态。
“感觉今天是个新闻日”,程迟心里这么嘀咕着,心想今天应该可以发几篇新闻了。趁手红,打灯笼——他又去翻看分诊簿,这上面简要记录了患者的姓名、症状、分诊医师和去向,甚至还有联系方式,对于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非常重要。有时候,程迟在分诊台一座就是大半天,一边收集患者的情况,一边帮忙把患者带到不同的诊室和科室,也是想着为护士们分担一点工作。
这种打工式的线索获取方式也渐渐收到了成效——有一位患者被马咬了,另有两位被鱼咬了……奔波各科室,程迟将患者一一询问,当然,有些是暗访而来。
“老师,你们是被鱼咬了吗?”
在注射室外,有两位正在排队等待的女患者,她们是母女俩,分诊博上写着,她们在某温泉做全身鱼疗时,不知怎么的,被鱼把全身咬了个遍。
“你是哪个?”女儿满脸不爽地看着程迟。
“我是保险公司的,因为你们购买的服务里面有保险这一项,所以我来了解下情况。”这个答案让程迟自己都震惊,答的太漂亮了,又让受害者感到有了帮助,还能轻松的了解情况。曾经,程迟可是一个问路都会脸红的人,更别谈什么交谈和采访技巧了。
“哦!”女儿指着自己的手臂说:“你看嘛,我和我妈身上全部都是血坑坑。”
“你们被咬了咋没马上出水呢?”程迟不解。
“我们是第一次去做鱼疗,以为有点痛是正常的,所以一直忍着,直到我忍不住了站起来看到身上全部在流一小股一小股的血,我妈也站起来看,才发现不对头。我哪儿知道那个鱼这么狠嘛,其他人是不是也被咬成这样子哦?”女儿心中似乎有千万个后悔。
“目前还没听说有其他顾客受伤,这么久以来好像只有你们遭了。”确实,即便是医生也说,这样的事简直为所未闻。
难道温泉里养的是食人鱼……细思极恐。
程迟随后联系了温泉方面,对方告知,才换了一批“亲亲鱼”,进货商都和以前一样,按理不应该出这样的问题。不过如果问题出在他们的环节,他们一定会承担责任的。
那么供货商怎么看这个事呢?程迟按照地址找到了供货商,他提供了给温泉供的鱼,全部是身长不超过5厘米的小鱼,供货商说属于罗非鱼。
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所鱼类专家王存信教授是中国鱼类学的泰斗,在接受程迟的采访时,王教授耐心、细致又严谨。他并不知道亲亲鱼是什么,但他告诉程迟,如果是罗非鱼的话,应该不足以产生这样的伤害。他还笑着谦虚的说:“是我孤陋寡闻,或许还没有学好。”
老一辈的专家的回答,一度让程迟产生了错觉,这哪儿是泰斗级的专家,这简直就是平易近人的恩师啊!非但没有任何架子,只是一个电话,还不确定我的身份,就认真回答,还和蔼谦逊。回想现在那些频繁露脸的部分砖家,采访要预约,要发函,要先发采访提纲,还不知道得等多久才回复。对王存信教授这样的老一辈专家,程迟自然心生崇敬之情。
第二天,几篇新闻见报,稿费已然超过上个月。对他来说,有了些底气了。这个月,先争取拿2000块稿费吧。感觉已经是很多钱了,大学时,一个月2000块不知道能过得多滋润。
穷则思变,这话真不假,程迟不再被动的接受,而开始主动寻求线索。那个月,是属于程迟的,水上警察、铁路警察……其他口岸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行动不断、新闻不停,甚至热线也传来不少线索,也许老天就是愿意眷顾这样的傻小子吧,又或者,每一个想改变的人他都愿意给机会和鼓励。
那个月,凭借好稿数量,程迟转正了,不仅有了底薪,还有了4270元的稿费。“下个月希望还能遇到大新闻、好新闻,越大越好!”程迟和同事们吃着香喷喷的火锅,还贪心的许下了这么个愿望。
那一天,是2008年4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