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老汉生在战争年代,在那个急缺粮食的岁月里硬是咬紧牙关和自己的女人养活了五个儿子,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得了的爆炸性的消息,不仅光宗耀祖而且再也不会低人一等。只是那女人家盼着生个姑娘迟迟不能了却心愿,无奈抱出老小换的一姑娘,不想次年却染了风寒不治身亡。我想并不是治不了,那时候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闲钱看病吃药呢。
这眼看四个儿子都长大了,也该明白一个家还是容不下的。于是老汉开始着手为自己的儿子盖起了房子。土坯子,毛稻草,那个时候的房屋建筑可以说是极其简陋的,类似于上古时期的居所一般,每次听我爸描述当年的房子,我就怀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这样的写照,或者更夸张一点还不如杜甫草堂那般结实。这里运用了最简单的建造术,达到庇护所的要求即可,可想而知风一吹摇摇欲坠的紧张刺激。
张老汉辛苦了一辈子,留下了一间瓦房给了老大,剩下的儿子都是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那年老大讨媳妇,于是最好的都留给了他,几个做弟弟的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其实心里多少有了一点偏袒,谁也都明白谁也都装作是理所应当。但是日子总归还是要过下去的。土坯房虽破倒也冬暖夏凉,如此一来兄弟几个都自立门户,想着把自己的家搞得风风光光有模有样。

老二憨厚老实的很,见人就说老实话,因此不会占别人便宜反过来倒是处处被别人剥削,却还是不能多说什么,忍气吞声的埋头苦干。自己也讨了个老婆,有儿有女了也就不能像以前一样一个人躲在土坯房凑合着过日子了,老二天真的以为只要肯干,想要的东西就一定会得到,张老二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一双儿女的。于是一咬牙自己和婆娘挑担子,拉茅草,一点一点盖起了这个房子,盖起了这个家。一间砖瓦结构两间茅草房,串通一气,一扇木门几扇窗户,然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我开始记事起,那几间房子下雨天是一定会漏雨的,锅碗瓢盆都用上了也都还不及,但是屋檐下也总是会有家的温暖炉灶,温暖被窝,温暖亲人。
老三和老四自然不会像二哥一样,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鬼精鬼精的。所以手头上总是宽松的,进了几趟城就是大不一样的感觉,小灵通诺基亚就出现了,稀罕的很。有了钱第一想到的也是得有个好看的住所,所以二话不说就动起手来,好几个星期都是好酒好肉招待,平板房也就拔地而起,硬邦邦的墙壁,硬邦邦的地都在彰显这家的身份地位。所以一时间老三老四崛起,老大有了老汉留下的大瓦房,只剩的老二贫苦生活,虽说过得去,可是怎么也抬不起头。他自己有些自责,也少不了自己的女人时不时冷不丁的几句风凉话。

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的,兄弟几个各自成家立业, 膝下儿女玩作一团。每次看到别人家的楼房,都会自叹不如,心里一阵不是滋味翻江倒海的难受。老二的本性善良却时时被人牵着鼻子走,很多次和自己的女人因为做人而破口大骂大打出手,当然他是从来不动手的,烟也不抽只是呆呆的坐在炉灶旁,看阳光照射进来,看那些灰尘在金色的光束里旋转上升。他背负的太多,多到一个人哭,一个人四处奔波。
茅草房前梨花满树,讲着一个个故事,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一间房子拔地而起的故事,一对夫妻患难与共的故事,一对喜鹊每天迎着朝阳合唱的故事,一只老狗吃睡的故事。它在呼吸,有时急促有时平缓,它在摇晃,有时颤抖有时自由。年年的成长,树高人不见,一筐一筐硕果累累,采蜜的蜂独占鳌头。那一年老二出去拼搏,为了一家的生计常年不回,留下妇人和儿女看着那株银杏,看着老狗,看着他一手打拼的茅草房。为了家,为了生活。
无数次的暴风雨想要摧毁这间房,摇摇欲坠的大梁,破碎的瓦片,漫天飞舞的稻草,雨水倾流,吓得孩子无处藏身,妇人也只得在角落默默地抹泪。然后强装作无所谓的继续烧着灶堂里的柴火。如果有一天,房子倒了,你们也不要怕,至少还有个家。

日子一天天好转,树长大了,孩子长大了,狗却再也跑不动了。终于老二翻身了,在城里买下了专属于自己的房子,那个时候压抑了二十好几年的心终于不复存在。那是他年轻时画下的蓝图,如今梦想成真,靠的是一双手,靠的是那个庇护他的茅草房,靠的是这个家。
回头看看战争年代自己的父亲,老二也会和兄弟几个感慨万分,自己是活在饥饿年代,而下一代给我们的却是一个富足的生活,作为子女我认为这是一个奇迹的突破,他们这一代人没有文化但是很伟大,从一无所有到衣食无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仔细想想衣食无忧的我又该有什么样的突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