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一:孟子讲和人打交道的最高思维:是“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别人不服管、不理你、不喜欢你,也就是各种自认付出之后,却没有希望的结果的时候,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内观,想想自己做的哪里可以提高。这也是唯一正确的与自己孩子打交道的方式。也是提高情商的最好办法:自己的言行得到对方的反馈,自己不能理解的时候,应该感谢这珍贵的试错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
感受二:这本书除了父母看了有作用。我作为一个不是父母,看了也很受用。除了上面反求诸己,还有如何影响别人,我曾经是个好为人师的人,是个不persuasive,不招人喜欢的人。同时又明白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这本书里面描述的和孩子正确打交道的方式让我悟道很多。比如说人性总是想通过灌输、批评、理论和逼迫去影响别人,而其实做好自己才是最好的影响别人。
感受三:作者是一位典型的能力大所以对社会价值大的人。其中自述了用一年时间开导一个非常严重“问题少年”的经历,包括开导他的家长。比这更积德行善的事是这本书可以影响千千万万父母和孩子,以及不是父母孩子的人,这就是正能量。这本书也在微信读书里面被标为飙升200榜和“好评如潮”,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本书。
感受四:里面很多孩子和曾经孩子的故事,让我连续不断的悲从心起。比如说:一个母亲因为不愿意与成年的儿子(名字为小四,是作者小时候的朋友)分离。挑拨小四夫妻关系,不让他回自己的家。小四硬要回去,他妈妈就晚上住在小四家。和儿子、媳妇挤在一个小炕上睡觉。小四的孩子出生后,他妈妈更找出各种理由不让小四和媳妇在一起。在孩子两岁多时,有一天,小四失踪了,只给媳妇留了一张六个字的纸条:“我走了,不用找。”从此没有人知道他是死是活。他妈妈在几年后去世。
感受五:无论是教育制度、社会历史和传统的问题,各方责任的缺失。我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不是那么合格的原生家庭的阴影。书中一段话:追溯脾气的成因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为了看清楚自己的缺点从何而来,将要何往。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避免把坏脾气合理化,才有力量斩断这轮回的链条,并且容易对原生家庭的缺陷给出原谅。我感觉振聋发聩。另一本书中讲:教育就是这个系统想让你变成什么样子,自我教育,就是你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子。绝大多数人放弃了被教育,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自教育。多经历,尤其是经历“坏事”,才能激发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动力,而多读书是当有了“困于心,衡于虑”想要得到答案时候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最智慧的道理其实就那么几条,古今中外人类几千年,从诸子百家到西方近代哲学家,早已经以不同的角度,掰开揉碎的说了无数遍。所以读书就是让一生活明白,活出价值的要素之一。这里再次感谢微信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