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老子韩非列传》中的处世哲学

浅谈《老子韩非列传》中的处世哲学

作者: 危险份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3-23 21:36 被阅读0次

  史记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近日瞻读,觉得先生评价非常确切,《史记》真“骚”。

  读过《老子韩非列传》后,更如醍醐灌顶,感慨万千。

  先说一点自己的拙见,受汉朝文化传承的原因,韩非子申子等法家之代表一概被视为道家学说的传承。对此我抱怀疑态度,先按下不表,待后文说明。

  先说文章,我个人认为该文最精彩的地方便是介绍韩非子的片段。文称韩非子与李斯同拜师于荀子,韩非说话结巴但善写文章,李斯自认不如于他。

  韩非子的政治观点是国家需要制定详细的法律与刑法,依法治国才是国家昌盛的根基。但他作为一个韩国贵族,却无法在韩国施展才华。

  于是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写下了《孤愤》、《说难》、《说林》等名篇。

  其中《说难》的片段被收录进该片,真让人拍案叫绝。该文以清晰的逻辑,恰当有力的论点,讲述了游说君王之难。但此文还蕴含着深刻的处事哲学,譬如人与人接触的学问,人与人与说话的技巧。

  对现代人而言,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说难》的开篇思想大意是:游说进言最难之处不在于没有足够的智商,也不在于没有雄辩的逻辑,而在于你要进言的对象。我想,换句话说,进言之人的情商才是决定谈话成败的关键。

  韩非因此说“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高名,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實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若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言下之意便是,谈话对象的喜好是进言的切入点。

  我在生活中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和一个天天喝酒交朋友的哥们讲读书,谈哲学,他就觉得我不切实际,反而劝我人要务实,“放下书本,广交益友。因为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这是他的成功经验。也是我进言失败的例子。

    所以说韩非子所讲述,谈话内容的展开应以对方的喜好为开端。

  后面韩非子讲,赢得进言成功的关键在于,谈话对象对自己的信任。信任度不够,谈话就不会完全成功。或者谈话目的达到了,但对方并不会认为是进言者的功劳。这又无形的贴合了现代人的生意经——跟甲方玩成朋友,乙方才能办成事。

  对于这个观点,韩非子举了两个特别恰当的例子。第一个,有一户人家的墙不怎么结实,邻居和这家人的小儿子都说,如果不修墙,下大雨就会被冲倒,家里的财务也会因此失窃,后来一语成谶,这户人家觉得小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偷了东西;第二个,宠臣弥子瑕母亲生病,他偷了君王的车连夜回家看母亲却没有被治罪,君王觉得他孝顺,一起游园时,弥子瑕咬了口桃子很甜,就送给君王吃,君王没有批评他反而觉得他有好东西想着自己,后来弥子瑕失宠,君王却因此二事治他死罪。

  这两个例子在佐证韩非子论点的同时发人深省:我们在工作中,和领导走的很近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自己的言行呢?谨言慎行,永远是不范错的好办法。

  《说难》中还讲述了大量的进言实施建议,大概是谈话的尺度以及分寸的把握。有一句要特别指出:“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除此以外就不多赘述了。

  回到韩非子本身,秦始皇看过他的著作之后,非常欣赏他,并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了得到他,秦国攻打韩国,于是韩国紧急派韩非子游说始皇。

  这也是悲剧的开始:韩非子到了秦国之后,秦始皇对他的喜爱引起了李斯的嫉妒。这个韩非子昔日的同学,伙同另一名高官蛊惑始皇逮捕了韩非子,并防止他与秦始皇见面。韩非子最终自杀。

  这让我想起了郭德纲曾经说过的话:“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因为你干的好了,他们就会对你产生嫉妒。当嫉妒产生之后,就不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敌我斗争,不死不休。”

  可怜韩非子,即便饱读经书,对自身工作“游说进言”有深刻认识。也难逃“终死于秦,不能自脱”的命运

  合上书,我不禁又想起了《老子韩非列传》中讲述庄子无为之道的故事:老子讲无为而治,庄子推演其道,讲究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有人去找他做官,他却说祭祀用的牛,吃几年好料,还能穿上尊贵的衣服,最后却被杀掉。所以我明哲保身,不去做官。

    也正是如此,我才有了文章开始时那个关于汉代文化传承的怀疑,如果韩非子是道家学派,他怎会遇此不幸。

  而百家思想,究竟又孰对孰错呢?

   

相关文章

  • 浅谈《老子韩非列传》中的处世哲学

    史记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近日瞻读,觉得先生评价非常确切,《史记》真“骚”。 读过《老子韩非列传》后,...

  • 第十一课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穰苴列传

    第十一课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穰苴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

  • 老子韩非列传

    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老子没有正面去写,而是通过和孔子...

  •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所以,李耳、李聃其实也是同一个人。 当年孔子去周朝学礼的时候,遇到了老子,就向老子...

  • 不可说

    读《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在此篇中引用韩非的《说难》,向人君讲进言的难处。《说难》中述说了...

  • 有关老子其人和《道德经》其书

    1 老子其人 1.1 任职 《道德经》的作者,公认是老子。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

  • 《老子韩非列传》:道德之意,老子深远

    《老子韩非列传》:道德之意,老子深远 文、图 / 网风 三年前的此时,我一...

  • 读史明智:韩非《说难》应成为说话者的“圣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讲了老子、庄子、申不害和韩非四人的故事,司马迁对四个人的经历写得比较简略,独对韩非写的《说难...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

  • 我读《韩非子译注-张觉等编撰》

    我读《韩非子译注-张觉等编撰》 一,韩非子介绍【引用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老子韩非列传》中的处世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ye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