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飞鱼
公众号/飞鱼手记(ID:FeiYuMeetYou)

1
近日河北学子王心怡考入北大,写下文章《感谢贫穷》引发网络热议,此文一出受鼓舞激励者有之,受感动者有之,但不屑者也不在少数!
当多数人都在质疑努力是不是有用的时候,当奋斗的人都开始担心奋斗没有用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值得好好谈一谈了。
《无问西东》中反复提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提前了解你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在今天这个经常认定着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时代,要面对的人生,其实是一目了然的。
王心怡在文中写下”幼小的我第一次感到被贫困扼住了咽喉”。但她也写道“执着坚信知识与教育的力量”。
她很坚定,她也做到了。读最好的大学,面对一个更加开阔的未来。她感谢贫穷赋予她这些力量。但其实,感谢贫穷,不如感谢努力的自己。
所以在频频看到看哭无数人的这篇文章时,我们更应该深思一个问题,我们的的生活,无论好坏,到底多大程度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2
这个问题来自于大洋彼岸的一个寒门学子万斯,他出身一个穷困的白人社区,考入耶鲁法学院,写了本书《乡下人的悲歌》,一个美国乡下人的愤怒与无奈,也写下了他是如何在濒临放弃时如何重拾希望。
他想告诉更多的人,向上层流动是什么感受。但他说我做的事非常平凡,但多数像我那样长大的孩子都做不到。
为什么叫悲歌,因为他也想告诉人,是什么在剥夺寒门学子的希望,为什么会有人放弃了努力,一出生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书里面详细讲述了作者年少时强烈的自尊心和贫穷带来无止境的自卑感,旺盛的求知欲和家族里以反智为荣盛行,童年萌发的希望和身边人无休止的抱怨,洗不掉的卑微出身,改不掉的丑陋习惯。碰撞,交织,多数人就此被同化。
这样的模式在每一个寒门几乎都很雷同,只不过程度不同。摧毁一个青年最有力的就是告诉他努力无意义。
万斯说:“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你就会努力;如果你认为即使你尝试了也很难取得进步,那么你会觉得干吗还要尝试呢?”
对未来的悲观会让人丧失努力的希望,对命运的不公的观念会成为推诿放弃的借口。
对环境充满抱怨的心态会一点点腐蚀掉那一腔热血,而这往往要比环境本身的腐蚀快得多,贫穷往往更多的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还有心理,贫穷中的大多数会认为困境是摆脱不了的,而心理是会相互影响的。
多数人来不及感谢贫穷就已经被贫穷摧毁了。
但万斯王心怡这些寒门学子没有被摧毁,他们意识到这些影响,并与之对抗,意识到出身贫寒的人,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实现同样的生活。
3
网络上热议很多,寒门学子,到了都市已经一无所有,即使走出也没有和其他人同等竞争的条件等等。
在这里讲个例子,蜜蜂这个很神奇的物种,总让人又学习又反思。蜜蜂不是作为独立个体而生活的,他的联系和人类社会一样紧密。
但每一只蜜蜂的工种和等级都是一生下来就定好了,做蜂王还是做工蜂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
而人不是蜜蜂,每只蜜蜂是被视作劳动力的价值而生存,而不是蜜蜂本身,人是有创造自己的价值的权力和能力,不需要也不应该被视作劳动力被视作一个标签,一个数据而生存。
我们的祖先走过了那么满长的岁月,创造了文明,靠的就是强者和弱者永远存在转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我们热议寒门是否能出贵子的时候,永远都在强调寒门,真的会让人丧失奋斗的意义,但贵子作为创造自己的价值的先锋者往往被忽略,是不是寒门努力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条条大道通罗马,有的人生在罗马,无妨,世界那么大只要创造价值,何必非要去罗马呢?
作为每一个寒门学子,为什么感谢贫穷而不是为之唱悲歌,因为寒门学子需要的从来不是同情,而是相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前者给的是同情你没有鱼。后者给出的是相信你可以捕到鱼,也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捕到鱼。
感谢贫穷感谢得不是贫穷,是与贫穷对抗的勇气,是对自己对这个世界都给以相信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