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中,我们讲了产品设计流程的第一步,也就是最重要的“定义产品”。那么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产品设计流程的第二步,“产品调研”。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来着手调研。

1、行业分析
根据对特定的某一个市场的规模、构成、特性、趋势、和增长情况,预测在这个领域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规模——也就是所谓的“蛋糕有多大”。
当行业过于小众,带来的结果就是天花板太低,再怎么使劲它也就只有那么大的容量。
这个部分要充分回答行业细分的市场特性、产品的生命周期,如何形成市场区隔等问题。
最好的情况,当然是细分市场足够大且有利可图、通过自身经营可高效触达的市场——只要产品做出来,努力一把就能赚到钱。
需要了解的是,一般情况下,公司决定做这个产品,那么一定是对这个行业有着一定的了解,才会决定在这方面投入一定的资源来做产品的。在一般情况下,产品经理并没有机会在这一步上操作。
2、产品分析
找出1个或几个,潜在竞品,并分析他的优劣势和产品之间存在的关系。当然还要包括可能存在的机会,市场上现有产品的占有率,流量等指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点,来分析竞品:
- 品牌竞争:能满足用户的某种需要的品牌竞争。比如苹果手机和华为手机;
- 愿望竞争:能满足用户各种需求“愿望”的竞争,比如用户想买电视、又想买电脑,就是需求愿望的竞争(小米现在就能很好的满足这类需求);
- 品类竞争:提供不同的产品解决用户的某种需求的竞争,比如地铁和公交车就是这种竞争,同样是满足出行的需求,二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优劣;
- 产品形式竞争:指满足某种需求的不同产品形态,包括产品在质量、价格等维度的竞争,比如曲面显示器就属于一种产品形态上的竞争。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SWOT方法来分析竞品,但是不管用哪种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搞清楚产品的门槛,进入的时机,以及最终能占有的市场规模。
3、用户分析
任何产品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用户的,当一款新产品需要推向市场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准用户,以及用户的真正痛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点,来分析用户:
- 目标用户,以及群体特质。为了圈定产品的核心使用人群,为该人群提供服务。
- 应用场景,以及痛点、痒点。为了了解,目标人群现在遇到的问题,以便于提供相应的服务。
- 目前的解决方案,以及不足。了解竞品、潜在竞品,因为他们已经很好的踩过一次雷了。
- 用户的期望方案。为了确定,给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来更好的解决他们现在遇到的问题。
用户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特定人群,提供相应的服务,来解决他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或者现在产品解决不了的问题。
4、风险分析
每一个产品/项目,都充满着不确定的因素。所以需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以及成本,也就是要充分估算,该产品/项目需要用到什么样的资源、技术,公司是否具备;
并且要意识到那些是可以短期内可行性的,那些是需要长期规划的,那些东西是利用现有资源就能实现的,还有那些东西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甚至还需要引入第三方才能实现。
这些东西往往隐藏的很深,也是很多产品在启动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但确是非常重要的,当公司发现一个新的机会时,很容易让人热血上涌,从而轻视各种可能的局面和复杂的变化。
这种轻视,会给整个产品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风险。所以在我看来,产品经理应该是最谨慎的一个群体,任何一个产品/项目一旦启动,都必然意味着资源的投入,盲目评估往往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有的产品根本不可能成功,与其浪费时间,不如趁早放弃。
5、调研的方法
上面讲了很多分析的内容,这里来讲一讲一般调研都有哪些方法。
(1)、实地考察
实地观察用户的具体作业流程,是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的方法。这种感性的认识,能够让产品经理生动的感受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痛点,而不是道听途说,特别是业务非常复杂的产品。
虽然这种方法仍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仍不失为一种号的方法,产品经理们要尽可能的深入到一线中,俗话说的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访谈
访谈也就是聊天,产品经理们需要和个体聊,也需要和集体聊。聊天时能够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实地考察时可能因为接触不深,细节性的内容往往需要真实用户的反馈,访谈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是要有一定的样本数量,并且要想办法避免周围环境的影响(人员不能多,不然会相互影响)。
(3)、问卷
是最常用的一种办法,问卷最大的不足就是:对问卷的设计挑战过大,既需要覆盖范围广,又不能带有调研者本身的倾向性引导,还要防止回答者随意选择答案。
问卷是无法完全替代考察和访谈的。因为在问卷调研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分析。
(4)、专家访谈
通过领域内的“专家”获取信息(专家不意味着领域内的名声,一线工作者中也是专家),并对问题做出判断、分析和评估。特别是当缺乏信息和数据时,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对调研者而言是宝贵的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