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大学同学,打的一手好游戏,搓的一手好麻将,毕业五年,换了三份工作,前几天看到这位兄台在微信上发牢骚,感慨如今经济形势不好、工作难找之类,我好奇的与其聊了几句。这位兄台立刻把我当成了控诉对象,从国家宏观政策到同事心胸狭隘。说了半小时,才终于听明白了,原来今年效益不好,他准备在被裁之前再谋取一份工作,他在这些年的起起伏伏让我想起了我另一个姓刘的高中同学,一个农村姑娘,家里还有一个弟弟。高三那年开学名次在年级300名开外,我是山东人,山东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一直如同迪拜塔尖一样高耸入云。这个水平在一个普通县城中学基本意味着三本都没戏,简直就是为专科量身定做的一样。老师基本也不会对这类学生多看一眼,任其自身自灭。
2003年高考,这位女同学不出所有人意料发挥稳定,距离二本线还有150分的差距,分数只能去职业技术学院。我则勉强考入了一所省属的政法学院,开学后我去了济南,这位姑娘选择了复读,就这样一年过去了。
2004年高考结束后我回老家过暑假,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了这个不大的县城。
母校门口横幅打着:"热烈祝贺我校刘XX被北京大学录取!"横幅上只有一个叹号,我的心里却被打了一万个叹号。是的,这个刘XX就是去年距离二本线150分,相貌平平,在大街上随时能被人群淹没的 刘XX。
不光是我被震惊的,还有一个个晃在一本,二本,三本,专科职业技术学院里的,她曾经的同班同学们。于是大家一直要求请她吃饭,要知道我们这所学校三五年也就出一个北大。
那晚大家充满了疑问,但是问她什么都不说,酒足饭饱之后刘姑娘说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吧,十几个男生女生走到学校对面一个小区,很破旧,跟着她爬上五楼,推开一扇门,刘姑娘说:"这就是我复读时住了一年的地方。"房间很小,十几个平方米,一个书桌一张床,一个衣柜,一个台灯,一个卫生间,还有就是密密麻麻堆在地上的参考书和试卷。卫生间墙壁上全都是单词和 励志名言,衣柜上有面镜子,上面贴着一张北京大学校门的照片,以及一句话"不成功,则成仁"。
原来高考结束之后,因为农村负担重,爸妈不愿意让她继续复读,希望她打工赚钱,供弟弟念书,她在地上跪了一天,一滴眼泪没流,只重复一句话:“求求你们再给我一次机会。”谁忍得下这份心?于是父亲卖掉家里的耕牛和两只猪崽,给她交了复读费,她则在学校外面租了一年房子开始了自己的复读生涯。
“每天凌晨一点半睡,早晨五点起床,吃饭只吃面包和方便面,因为速度快。尽量不喝水,因为可以减少上厕所,一年瘦了17斤。大年三十,大家看赵本山的时候,我在解方程式,寒假别人走亲访友的时候,我在背文言文,上厕所都要强迫自己记住十个单词。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北大,我一生只有这一次机会实现它,把握住了,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我没得选择。"
这个只有158厘米,无比瘦弱的女孩子,为了自己的北大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达到了无数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状态,如同她所说的"我不想我,也更不想我的下一代继续重复父辈们的生活。这辈子我只有一个机会,我没得选择。"
刘姑娘北大毕业之后,被保送了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如今定居在纽约,老公是位香港人,两人在哥伦比亚校园相恋结婚,如今拥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她是我们那个县城传说至今的传奇。
回头再看大学同学的遭遇,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我很喜欢历史,或许这个社会依然有许多不公平,但我们今天的社会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机会最多、信息最透明的时代。回到开始的故事,当我们埋怨社会残酷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的高中大学是如何度过的?我们最美丽的青春献给的是花前月下还是寒窗苦读?是电影院还是图书馆?是网吧还是自习室?
当年我问刘姑娘怎么熬下来的,她说有的人找借口,有的人找办法。人生短暂,有人献给奋斗,有人蹉跎岁月。愿所有奋斗的人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选自《青年文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