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起来我读过许多讲述学习方法的书,但是至今没有做过一篇读书笔记。使得有一些比较好的方法读过了也就忘记了,最近又开始准备一项跨专业的考试,难度对我来说,也是得牟足了劲去搏一把才可能通过的地步。
于是将以前买来看过的书、没看过的书都略微的翻上一翻。在学习没有进展或者学习热情缺乏的时候,期望能给予我一定的帮助和鼓励。
它们也确实不负重托,能够帮助我恢复自信,告诉我那些所谓的天才或者状元,在较年轻的时候就是将这些方法变成了习惯,才能学有所成,而我虽然已经成年,因为琐事缠身,效果不一定那么好,但是至少也能够在慢慢调整习惯和心态中,获得自己一点进步和感悟。
《一日学习法》是韩国学习大王朴哲范亲身经历所写成了一本学习方法论书籍。比起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说法,似乎证实了我们片面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所谓的一日学习法,就是如同作者在文章中所说:所有变化都从与别人不同的“一天”开始,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各种建议和方法,不过是我个人对于如何充实地读过一天的经验或思考轨迹。

而我下面所提到的,都是让我体悟最深的部分:
学习的心境
我最近在备考期间,内心总会充斥着各种不安,我慢慢理解了,其实所谓的学习并不是跟知识点在战斗,更多的是,跟自己的心境在战斗。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时常遇到各种完全不理解的专有名词,常常会质疑自己是不是智商有问题,明明别人才看1个小时的内容我却需要看四五个小时。
开始的时候我带着焦虑学习,学不懂的也急急忙忙往后赶,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理解,作者在高二的时候,因数学成绩不佳,甚至从初一的数学开始看,因为数学是一门讲究基础的学科,千万别让自尊心阻碍了自己的进步,这样反倒会比盲目的赶进度进步更快。同时能够在不断的进步中,不失去那份学习的兴趣。
我同样分析了我正在学习得学科,后面的知识也是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的,那么只有不断的消化前面的知识,才能够进步更快。如果有习题册,那么整理错题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虽然作者说整理不是指要制作一本庞大的错题本,但是我觉得错题本往往更有想要翻看的欲望。
记得我曾经去看一位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博导医生,他已经80多岁了,当时他也是拿出他一本翻破的笔记本,告诉我治疗方案的时候,我突然震撼到了,所谓杰出人士,无非就是在经验总结或者说是叫复盘上,比其他人都坚持的更久。
即使我们客服了焦虑,可是在学习的时候依旧会有很多杂念来干扰我们。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已经走神了,一旦意识到自己走神,就应该用“观察”的方法来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我们想要马上赶走它是不现实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我们应该告诉自己,其实天才也有走神的时候,但是他们并不会刻意的克制他们,而是采取,将它们“放一边的”心态。
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用,如果这会不做,那么等会可能会忘记的借口来打断我们的学习,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随时可以备用一个便条,将自己的产生过的杂念写在上面,等到休息的时候一起解决。

老师和学习团队
也许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没办法选择一位自己喜爱的老师来学习,而现在网络如此发达,想要真正学习到什么,老师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你喜爱一位老师,你自然就会热衷于这门课的学习,我想大家也都有所体会的。
而对于学习团队,可能很多中国学生没办法意识到这一点,因为父母的竞争意识让我们感觉到周围只要是同学或者一起参加考试的人,都会成为我们的拦路虎。
可是就如我开始所说,学习更多是一个人的旅程,无论你得高分低分,更多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别人是否会比你多考一分。所以如果能够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学习,相互监督,反倒更加提高学习效率。

睡眠与早起
为了提高成绩,很多人时常熬夜学习,其实作者是不提倡的,他提到有研究结果显示,12点之前1小时的睡眠相当于12点以后的2-3小时的睡眠,所以比起晚睡,还不如早睡早起。
而说到早起,我之前阅读的传记中,不论是洛克菲勒还是巴菲特,数不清的名人都有早起的习惯,我从去年开始也慢慢了解并尝试早起。
我发现在不被打扰的1个多小时,甚至2个小时的时间,确实比白天时常被打扰的四五个小时还更有效率。这1个多小时内,你远离家人的打扰,远离手机的骚扰,可以完全做到认真专注,完全的投入。
而在早晨的黄金时间内,最应该学习的就是那些觉得十分难得学科,坚持下来,成绩会取得突飞猛进。
有人时常说如果学习累了,那么打个盹其实帮助人恢复精力,从我的经验来讲,我似乎更同意作者的方法,他提到要“警惕打盹”,因为如此也许会形成习惯打乱生物钟。白天如果偶尔一两个有截止性的打盹还可以,但是如果是因为打盹过多,而晚上该早睡了,却太过于兴奋而无法入睡,就严重影响了第二天的学习。
同时如果学习的时候倦了乏了,那么我们应该进行适度的活动,而不是运动,真正的放松应该等到一天学习完成之后在进行,因为运动也是帮助提高能量阈值的绝佳方法。

预习与复习
说道复习,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我们时常将它和预习联系起来,似乎觉得它们都十分重要,而作者说,预习没有复习重要。因为如果过度的预习,会让我们对新学习的知识产生厌倦感,上课自然也就没有那么认真。
如果说真的需要预习,作者建议大家就看看真题吧,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如果解答不了也没关系,因为这时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要掌握一个知识点,而是培养感觉和了解所学的重点。
而复习不同,复习是学习里的重头戏。对于复习来说,学习新知识之后,到复习那时,时间间隔越长,复习的效率就越低。如果能够课下马上来学习效率是最高的,那个时候的5分钟比考试前一个小时的效率还高。那么也就是说,在课间休息或者是马上学完新知识后,我们应该立即进行复习。
听课
现在我们成人如果学习什么课程,大部分都是在网上听课,自然也可以重听而不必担心错过什么,可是越是这种心态,越是会落下进度,而导致学习热情越来越淡了。作者虽然没有提到听网课的什么秘诀,但是我们依然有可学习之处。
他说听课时要往前排坐,或者说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这其实就是说要跟老师多互动。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呢?那就是其实跟老师的互动能够帮助学习。
而我之前更多的是一旦落下课程,就只跟自己的进度,听录播而不听直播,这样反倒需要花费自己很大精力去坚持听完一个课程。如果自己能一直跟着直播,不但能互动,学习效果好了,同时在意志力的维持上也不需要消耗那么多的能量了。
我还遇到一个初学者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就是面对一门全新的学科,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作者提到一个方法我也曾经尝试过却没有坚持下来,那就是一旦快走神的时候,不知所云的时候,千万不可以看教材,而是带上耳朵,老师说什么尽量在脑袋里面复述一次,如果在一个人的时候,说出来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学习环境
记得我还在年幼的时候,父母老师时常讲毛主席在火车站台边读书的故事,那个时候我无比敬佩那些能够不畏环境的艰苦依旧保持学习热情的人,并且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发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经常半途而废的学习感觉到懊恼。
而一如学习法却告诉我,我本非圣贤,也并不需要走那么一条必定艰险的路,即使苦学,内心备受煎熬,可能依然无所获。
前文中提到如何克服杂念也是一种方法,而还有一种就是在学习环境的选择。我发现我只有在书吧才能够完全静下心来读书,为此也受到许多朋友的揶揄,说我并非真爱学习,只是喜欢摆样子。我也为此苦恼了很久。而看了此书我才明白,学习环境的选择对学习也十分重要,尤其对一门想要学,而开始学习来又颇为晦涩难懂的学科。
所以我无需在意别人如何说,而是要专注学习的效果,同时作者在自习方面的见解也是如此,如果暑假寒假自习,千万别选择在家里学习,因为图书馆或者自习室里面更有努力向上的学习氛围,在家里学习或者离家太近的地方,很容易因为稍有疲倦之意就回家休息,没有办法对自己形成束缚。
学习需要一定的紧张感,而在家几乎没有紧张感,同时充满各种诱惑,电视、电脑、零食都会破坏一天的学习计划。
另外即使做到了在自习室学习也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关掉手机或者用forest类似的软件,学习节奏一旦被打乱,有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进入状态,同时把手机放在手边也容易在不留神的时候就拿出来看。
2.尽量使用大的笔袋,我与作者用相同的心得,但是他的笔袋中放着指甲剪,而我的笔袋中放的是眼药水和磨甲刀。可能说来好笑,但是对于作者和我有着相同的经历,那就是指甲裂开的时候,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咬指甲的时候,看到重点,我都不想去划了。
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走,我也不是专注力十分强的学习达人,所以作者的建议也对我行之有效,那就是任何能够转移注意力的事物需要马上消灭它。
下一次将着重总结如何保持学习热情不减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