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讲座三个钟头,因为要赶火车,就将中间休息取消掉,一直讲下去,时间在预订的点儿正好结束。讲的就有了一些缩减,这个问题以后还需要注意,也就是将时间因素一定预期好,不要出现赶时间缩略处理的环节,提高听课体验度。
今天讲课照例有些新感觉。体现在对教师共同体专业发展的张力的解释,当前双师未来可能到三师的预期,教师与课的关系以及上好一堂课显然不仅是课本身,还需关注政策演变带来的新要求和自己持续专业精进推动自己课堂的改革。
还有一处就是每位老师需要有点儿自媒体思维。用东方甄选直播间事例来小论证一番:老师就是天生的博客。老师从事教育的本质就是做持续的内容输出。最后落脚在每位教师要做一些系统化常态化的借助平台的内容输出——写作,让自己走在内容创作研究与练习的路上。
从认真听课和若有所思来看,这些说法对听课的老师们比较对路。
讲完课了,思考还在继续。说了很多教师责任和好教师的模样,那么老师们愿意成为怎样的自己呢?
是啊专家们描述了很多好教师要有哪些素质,哪些能力,哪些知识,学生们要怎么样的成长,怎么样的教育才能符合他们成长规律,这些都是外力对老师的要求?那么教师想成为怎么样的自己呢?
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人多面的,有的老师需要被人安排,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的行动一样,将执行指令视为行动标准,失去了安排就失掉了行动能力;有些老师喜欢自主行动 ,给我一个框架,任我发挥起来总要有所创新才算可以;更多的时候是老师们理解了一些教学材料之后,做出自己理解了的课程模样,一教时间就过了好久。
但是年轻的老师们,在走上岗位之初,无不为做一名好老师而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愧对自己的一生。这个做一名好老师就是教育的初心。
我们总要做一点儿守住教育初心的事儿。虽然我们每个人总在变,有时候好教师意味着是学生的朋友,有时候好教师就是做有担当的教育,有时候好教师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现在我想就是与周边和谐共处,和自己和解与环境顺应,既发现自己又融于周边世界。
讲座中我找到了个人视角、团队视角各种成长路径和模式 ,以及成长为成果丰满,荣誉加持的成功教师的样子。讲完以后仍旧还是陷入思考:老师,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他自己呢?
教学勇气告诉我们,专家的方法不是每位教师可以模仿就一定学过来适合他的,而我们自己在有一段专业经历之后,一定能形成虽然没能抽取出成熟的理论模型但是被自己驾轻就熟,屡试不爽的上课套路,这些套路比任何课本之上专家口中的理论都实用、适用、宝贵,这些才是教师的“大经验”。老师们要善于发现自己。
至于那些教学名师那些教学领导校长是不是教师想成为的样子,我觉得不尽然。毕竟教师队伍大概率是默默无闻,上好课,做好育人本职工作的群体。因此,要让老师看见老师们最通常成为的样子。
教师一定不是光成为别人想要他成为的样子,而是要成为他自己想成为自己的样子。我想这样才是真实的教育生活的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