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幸福的方法>>第六章有感
01
在很多人看来,学习是和痛苦联系在一起的。哪怕一开始因为兴趣而学习,但兴趣消失后,我们就很难保持快乐的情绪,甚至会感到厌恶。
就像本书的作者泰勒博士提到他的弟弟约翰,约翰是哈佛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开始专业学习前,他喜欢一切跟心理学有关的东西。但学心理学一段时间之后,他变得很厌恶心理学。
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现象,高考刚结束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常见的场景:学生们痛痛快快地撕书、撕教辅资料,有的学生可能会大喊大叫,有的对着树,对着山峰大喊,感到了一阵解脱。
对于高三的学子来说,为了高考奋战的日日夜夜都是辛苦、痛苦和煎熬的,他们感受不到任何快乐,高考就是终极目标,高考过后就是最大的解脱。

02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有以下原因:社会、家长、老师对着孩提时代的孩子就开始灌输 “无苦无获”、到达终点才有幸福的的观念,学生慢慢地习惯用名誉和成绩来衡量自己,他们无法享受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种忙碌奔波型的人生模式,这种人生模型让孩子们承受着极度的压力,为了未来的利益放弃当下的快乐。
当大人们为孩子能够为了目标艰苦奋斗而沾沾自喜时,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沉浸在痛苦的体验中,并不能让学习发挥百分百的潜力。
所以,痛苦本身,并不是巅峰表现的境界,这一研究打破了“无苦无获”的说法。

03
而学习,实际上可以变成幸福感更高的一件事,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种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找到心流,也是我们平常说的“在状态”。
心流是人们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时,我们会觉得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专心阅读的时候,似乎无法听到别人在叫我们;当我们在专心玩游戏时,会忘记一切;当喜欢画画的人在画画时,会觉得几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这样的体验就是心流。
在心流状态中,我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呈现出最好的状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创设更多的心流体验,这样我们就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和成长了。
但实现心流是有前提条件的,它需要任务难度和自身技能匹配。如果任务难度大而技能不够,我们会感到无助;相反,如果技能高超而任务太简单,我们就会感到乏味。
而想要难度和技能匹配,就需要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尽可能给予适当的课程和作业。也就是我们所推崇的因材施教。
同时家长要不过分保护孩子,要给予孩子适当的挑战,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处于心流状态,从而享受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其次,我们可以改变对学习的偏见。
书中提到唐纳德·赫布曾做过一个研究:他告诉600个6-15岁的学生,他们不需要再做家庭作业。如果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欠佳,他们就会被罚出去玩;
如果他们好好表现,他们会有功课要做。结果在短短的一两天之内,学生们都选择了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而非出去玩耍。
由此可见,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学习的时候,他们不但感到更幸福,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所以,我们要改变对学习的偏见,要将学习视为一种权利,而不是责任。
最后,教师和家长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
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还是重点关注怎么让学生拿到更高的分数,很少关注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当学习是为了分数的高低,而不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时,学生就很容易感到痛苦,那他们未来的人生也不会成就很高。
相反,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和意义,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家长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
比方说,一个学生对做社会工作感兴趣,这时教师和家长们就应该鼓励他,而不是告诉他做生意可以赚更多钱;如果他想从商,父母也应该支持他,而不是告诉他从政才是他们对他的期望。
当孩子在学校里被允许去追求幸福,那么他们长大成人后,也更容易感悟幸福和拥有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