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的意义大多还是为了开阔眼界,看看平时生活以外的圈子以外到底是什么样的。读书能带我们的精神去曾经存在,现在也许已经到不了地方去,更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时空裂缝和时光机这种东西,能穿越到唐朝,说不定我这体型还能混个美人的名头。但是旅行就是实实在在的,带着自己的东西出发,去一个从没有去过的地方,或者是你去过的地方,但是时间流逝带来的改变已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不一样了。就像不久前的你和现在的是从很多学科不同角度上来看已经发生了变化。
有些旅行是为了发个朋友圈证明我来过这儿了。这是我亲耳听到过的,那好像是一个跟团旅行的大哥说的。我不能说这种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所在之处可能是发现这里人太多了,累死了,下次请我我都不会来,还不如在家躺着玩手机舒服。但是有些旅行则不然,是充满好奇心的那种,源自于被吸引,被别人的话语和文字中的那些描述吸引而来,还有的是对自然的敬畏。想要探寻它,是不是真的是别人所说的那种迷人的样子。甚至是自己的一种信仰。说起信仰,我们年轻一代大部分是没有信仰的,不像有些西方国家的那种全民信教的那种信仰,学生周一到周五是在上课,周末是在教堂里读圣经。学校的宣传栏里是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这样一句话的,可能还在慢慢发展之中,还不够明显,又或者是我所处的这个环境中显示出来的还不够明显。我了解到的还不够深刻。
我所理解的我的旅行可能是介于两种可能性之间的那一种,有时候真的很累,但是真身临其境的时候它是值得的。从产生那种想法开始,慢慢的做一些准备或者着急忙慌的做一点攻略,直到真的奔现。还少不了被别人打预防针让你老老实实待着别被拐卖了,被上课要点名阻挠。途中遇到的那一些人,形形色色,以前我是很不喜欢交流太多,也不善于交流。我想自己玩自己的,现在回想起来发现只是苦闷的背着东西出去换了一个地方苦闷,苦闷完回来还是一个闷葫芦,好像还更加自闭了。尝试着交流以后,现在在食堂碰着一个别的学校的同学,有共同话题讨论起来,已经饭都能不吃聊上两三个小时。
除了身体上劳累一点,实实在在的感触变得更真实了,一路上的新奇和麻烦。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任。最近的几次都是一个人,听起来好像很可怜,像是定义孤独程度的那些标准一样,一个人去医院,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看海,一个人去快餐厅。其实这些事情很早以前就已经做过了。事实上只要自己单独出去一次,会发现没有那么不可承受。除了吃饭怕浪费只能找一人份吃的那种东西,找个价格理想的房间有点麻烦以外,一个人更加舒服。不用和别人吵架,只要照顾自己的感受,不用花时间等这个等那个。孤独不过是自己的一种代入感,一起出门想要感同身受也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穷则独善其身也有现实的意义。
还没有二十岁的时候出门,已经二十岁的时候出门,碰到那些已经不是在二十岁时候出门的人。我真的很喜欢二十岁,虽然最好的十八岁没有了,但是现在好像是真正践行的时候,好多东西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太鸡零狗碎了。多次在学校听讲座或者初见老师的时候,最开始听到的话就是"看着你们这么年轻,我也想起了我那个时候,真好啊"。不管是为了套近乎吸引我们注意力而说还是只是因为借用了演讲的模板,但这都是真实的。每个人都有少年时,成长的很快也很容易受影响的时间段。劝君惜取少年时,少年时出门更多的是被关照,当然除了少数时候被要生活的人骗点钱的时候。
一生的阶段划分起来也不过就短短的那一些,在苦闷的时候时间已经流逝掉一部分了,也不想全部否定在别人眼里自己做过的坏事,那些看似坏的事情也不是都没有意义的,最差的时候好歹也给别人说明了不要像lxy那个傻子一样的道理。但是对自己来说做了的事情是没有办法隐藏起来的,或者别人最开始就没有去在意,时间慢慢流逝,再想起来的时候已经不重要了。
遇到的人,交换的经历,走过的路,坐过的车,说过的话,错过的,匆忙的缓慢的,阴天雨天太阳天。一心一意在专注于它的时候的思考得到的都是深刻的,更是只属于自己的。
善良的,真实的,诚恳,敷衍,微笑,眼泪,惊叹,恐惧,感激。真实的情感也都意义非凡。
短短的一段时间以后那种模式好像已经渐渐的影响到了出发前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了。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学会感恩和尊重。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着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填补一些空缺。
生活现状的改变,可能就是旅行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