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回老家住了一个月。这是我从学校毕业后,几年来以来,在农村住的最久的一次。
从最开始的“寄宿感”,到慢慢习惯适应,到最后的喜欢,我慢慢看到了自己和农村老家之间的变化。
每次回老家,总是很奇怪,好像自己的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这次终于搞明白了。因为回家时间短,所以本身就有从心里珍惜回家的时光。
在老家,一整天的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不属于手机,远离电视,好像一下子回到现实中,耳边有微风徐徐,头顶着广阔的天空,沐浴着无处不在的阳光。

甚至时间一下子从半小时为单位计算,变成以分钟来计算。甚至每一分钟,都自带有秒表计时功能。和妈妈一块做饭,说说笑笑。大家一起吃饭,说说近况。每一刻都很开心。
老家因为邻居是门对门,所以邻里很亲近。因为你想逃避的时候,邻居笑脸盈盈地从门后出来,问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吃饭没?
几问几答以后,你竟然卸掉了冷漠,变得温暖起来,然后和邻居在门口唠了很久。你很高兴,以为时间过了很久很久,其实才十几分钟。
然后抱着孩子到处走走,村口一般都有人聚集。几个老太太或者年轻的媳妇,带着小孩,在唠叨家长里短。大家交流下近况,沟通下育儿知识。
我这个不相信“乡村育儿”的人,竟然在老家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乡村育儿,一部分也有自己的科学道理。
回家几天,已经知道了村里的好多人的近况。我也开始变成村里的“土著大妈”,要是哪家有孩子亲戚来,主动问长问短。问候是大家彼此加深理解和感情的纽带。
然而,在家也有诸多的不方便。比如衣服带的再多,穿的时候,还是感觉不够。更何况是天气多变的春天。于是去镇上买了几件。
内心想着,随便买几件。买没有穿过的样式。这时候也不挑质量了,随便穿穿,其他的以后在说吧。谁知道,无心插柳,三四十块的衣服,竟然村头几个媳妇来问我哪里买的。
以前,想着这样搭配,那样搭配,这种颜色我不适合,那种样式显得我比较肥。现在,完全凑合,竟然都说好看。
于是回到家,有仔仔细细的在镜子前面端详了一会儿。确实一身搭配很和谐。也许,内心是完全放松的时候,才容易发挥自己最大的搭配智商。
另外,我竟然出乎意料地提前完成了网络上接到的工作。本来以为老家乱哄哄的,哪里有心情干活呢?谁知道,坐在窗台边,耳边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我竟然能很平静,入神地思考!
我的宝宝也同样。之前在城市,我无论怎么保持安静,都不能让她踏踏实实地自己躺在床上睡觉。然而回到老家,各种声音中,她竟然能自己睡的很香甜!
也许,洗衣机转动的声音,下乡卖馒头卖豆腐的声音,鸟叫狗吠的声音,还有各种小孩子吵闹的声音,大人说话的声音等等,让她觉得很温暖,很有人烟味吧。
在城市里,人来人往,大家都有自己要忙的事情。几个月大的孩子,眼睛追着到处移动的人,吚吚哑哑地想让他们回头,可是,没人理会。
在老家,亲戚家人轮流抱,村口闲着的大妈大爷再抱抱,宝宝每天都和很多人接触。她从最初的见人(严重认生)就哭,到后来见人,喜欢的就伸手要抱抱,我想,孩子已经对人有充分的安全感了。
对于我来说,随时看见窗外广阔的天空。好像很久没有看见这么大的空间,没有遮挡物,太阳和我之间那么干净,那么空旷。
在回头想想,在城市的感觉,好像住在一个精致的笼子里。因为人太多,这个笼子要很高很高,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空间,井然有序,高效,独立。可是,那也代表着人和人之间没有人情味。
因为人情味,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时间,需要空间。而这种情况,城市里没有。时间没有,即便有,也会选择逛街,或者玩手机,看电视,看电影来打发。
城市空间就更不用说了。大家住在垂直的空间里。人和人住的很近很密集。然而,人和人之间又变的很遥远,很冷漠。即使在电梯门口和邻居见面,也懒得打招呼。或许因为距离人与人的离的太近。近到我们想用冷漠的情绪来拉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我猛然回想,已经在家住了一个月了。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在亲戚朋友那里借宿,很多不适应也能忍忍。在老家也一样。反正也就一两天。
外套可以就穿一件,内衣也将就不用换洗。鞋子有点闷脚,睡衣没带,衣领有点脏,都没关系。因为忍忍就过去了。
然而没人喜欢长久寄宿的感觉。所以每次回老家,最多住两天。如果想到,要在老家住很多天,绝对是感觉不能忍受的!
因为在老家要忍受网络慢,购物不方便,换洗衣服不方便,没有特别多独处的时间,交通不方便,洗澡不舒服,邻里之间唠叨问候,甚至还要改变作息时间……
然而最初的几天不舒服不适应,慢慢变成了习惯。习惯家里的节奏,习惯去掉一切繁杂来生活。如果说,在城市里生活比较精致,那么,在老家生活就有种回到原始社会的感觉。
比如习惯依靠电子产品联络的我,在老家会去挨家拜访亲戚朋友。同村的就更简单了,吃过饭,约好几个人,一块走路从村西头走到村东头,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就是随便聊聊天。
之前不明白为什么,一回到自己的家里时间就过的更慢了?我发现因为,在城市里,对大自然的依赖少很多。我们对时间的把握,要靠电子设备上的显示。沉浸在虚拟世界里更多,时间过的更快。
而在老家,我们更多的是周围环境来估算时间。比如看太阳和光线变化,看邻居家做饭没,看孩子放学没。
村里六十以上的老人,估算时间更加精确,即便在地里干活也能在十二点之前回家做饭。因为孩子们十二点放学。因为年级稍微大的老人,都不习惯用手机,对电子产品依赖更少。多年的生活历练,让他们体内的时钟变的精确。
我也感觉自己回到老家以后,和周围的人,环境自然等现实生活有很多的联系,所以过的很慢,更真实。

在城市里,回到家里,就坐到沙发里。然后顺手打开电视。电视和沙发组合是现代社会最隐形的时间杀手。电视剧看了一集,想再看一集。时间变成以一集一集的电视剧来计算。
晚饭后,还想着在玩会手机,放松下。然后,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就这样到了半夜。而在老家,吃过饭,一家人说说话,就觉得很满足。然后洗漱过后,就各自回屋睡觉。
在老家,打开手机的频率更少。以前总是看新闻看各种消息文章,想让自己成长,想让自己思考,跟得上时代。在老家呆着,就好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安全,温暖,慢悠悠。
新闻不看了,那么遥远的事情不知道也没有有关系。还不如听听李大妈说说她儿子的事情,听听王大妈说说她女儿的事情。毕竟真实,毕竟在身边。
然而,在老家也不都是优点好处。因为家里人时间观念不重,所以你在忙碌的时候,也会有人来找你玩。所谓玩,也就是在一块随便聊聊天。
城市里,大家谁也不理谁。高效,冷漠。如果你感觉自己被压抑地快得抑郁症了,回家住上一段时间吧。无论大人小孩,都有好处。也就是在老家住的这一段时间,我突然明白,人,是,群,居,动,物。
回家的前一段时间,我和老公,在狭小的家里,经常争吵不断。回到家里,感觉温暖了许多,矛盾也少了很多。老公作为网络重度购物狂,回到老家,或许因为拿快递不方便,或许因为环境更加的宽松,所以购物少很多。
而我们的购物从网络上,更多的转移到现实中。想买什么东西,去镇上买。看中的,价格合适的,掏钱拿东西走人,不行的,就再转几家看看。随时能拿钱拿东西走的感觉,也有种特别的魔力呢。
回到家,有什么矛盾,在大家面前说说,也就好多了。而我和老公的矛盾主要就是,我每天带着孩子,呆在屋子里,没人说话聊天,每人帮忙带孩子,由此而来的各种压抑。
这种矛盾,在老家直接不存在。因为大家都时间比较宽裕,亲人随手替我哄一下孩子就直接解决。而人和人之间,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更加让人活的真实。
然而,在老家,也有很多不好。比如停电频率更高,停电时间更久。有次下雨前刮了大风,结果村口的电线杆被刮倒了,停电一夜。这要是在城市里,估计要出去吃晚饭和第二天早饭了。
而在老家,老人从后锅里(大锅后面带的小锅)舀了水,做好了饭。然而,农村现在也对电的依赖特别大。电动三轮车,电灯电视,甚至吃水(水塔)都需要电。
另外,在老家下雨还是不太方便。首先是光线问题。老家不像城市小房子,光线暗打开灯就亮如白昼。在老家,下午除了光线暗,还有不能出门玩了。至少不能在空旷的天空下玩耍了。比如门口,比如村口,比如田野边。
然而,老家这十年来,还是大大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比如村里的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口。乍一看,还以为是县城的小胡同呢

然而,无论乡村怎样发展,它还是比城市更接近植物和动物,接近大自然。

所以,如果你也想换种生活,回老家一段时间吧。体验下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接触。和花草树木,阳光空气,虫鱼鸟兽共同生活,与家人,亲戚面对面聊聊天,饭后带着好心情去田野里逛逛,也是种别样的生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