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这么多年除了在初中时代写作文时写过母亲,之后就再也没有付诸笔端的文字,这次趁着母亲节的机会也来写写。
这些年经历了结婚,生子,带孩子等各种家长理短,无论看人看事相比之前更加多维,也更加客观,所以对母亲的感情也变得很复杂。
母亲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偏远山村,她自幼就没有了妈妈,用妈妈自己的话说,她是被爸爸用棍棒教育长大的。那时候的农村特别穷,女孩子都没学上,她从小就在家里干活,有空就自己跑山上采草药,挖山货卖钱,给自己买衣服,买各种东西。这种从小自力更生的品质对她的一生影响深远。
妈妈爸爸结婚后,先是生了我,后来又有了妹妹,弟弟,80年代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严厉,为了躲计划生育,她和我爸到我们临近的城市打工,我7岁之前就在家照顾弟弟,妹妹,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带着妹妹,弟弟在家的场景,妹妹,弟弟老是哭,我想法设法的去哄他们,哄不了的时候,我们三个一起哭,爸爸,妈妈早出晚归。
现在看来那时的日子确实挺难过的。
我后来看《平凡的世界》,看《激荡三十年》时一度恨自己没早生10年,没能赶上那个神奇的80,90年代,也曾内心埋怨父母生在这么好的时代,却没能抓住一丁点机会,如今才真正明白,能抓住时代机会的又能有几个,对妈妈爸爸他们这种,带着三个孩子,背井离乡闯荡的,能艰难的活着就已然不易。
妈妈和爸爸为养活这个家先后从事的营生有这么几个,捡废品,卖菜,养猪,继续捡废品,这些在外人眼里都是社会底层人的活计,他们干了30年,30年间,我们从寄人篱下到在这个城市真正立足,她的三个孩子也各自成家立业,但她依然不愿退休,天天说自己还年轻,还能干活,其实我们都知道她是想着,自己能挣钱就能帮子女分担一部分。
这两年因为要帮我们带孩子的原因,她跟我们短暂的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本想着能多陪她一起聊聊天,买点她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可因为生活习惯的问题,孩子养育的问题,婆媳之间矛盾不断,夹在中间的我,如坐针毡,最后,妈妈还是回去了。
回忆过往,妈妈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勤勤恳恳的努力干活,几乎永不懈怠;二是,再苦再累从来没有过退缩,当初跟爸妈一起出来讨生活的同村人,好多后来都坚持不下去了,回农村了,但妈妈从来没说要回去;三是,老妈的一贯强势造就了儿子性格上的软弱,我从小也是在爸妈打骂中成长,后来就变得特别懂事,长大后我发现自己的性格中有了很大一部分“讨好型性格”的特征(这也是最近一年我才意识到)。这大概是每个从小懂事的孩子的痛啊!
所以,正如开头我说的,我对母亲的感情很复杂,这种复杂既有感恩,又有随着年龄渐长后对她所做事情的种种不认同,可能她依然希望我是那个永远听话的好孩子,是她的骄傲,可我早已摒弃了那个“好孩子”的标签,变得不听话,甚至在她眼里是不孝顺的孩子了。
如今,我们远隔千里,除了每个月的电话问候,每个节日的红包祝福,每年的回家探望,就没有其他了。
好伤感!好伤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