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文化常识总结(一) [一至十回]
1、《齐谐》,古代汉族神话志怪小说。属于记载奇闻逸事的书籍。《庄子·逍遥游》提到:“齐谐者,志怪者也。”刘宋东阳无疑曾有《齐谐记》七卷,已佚。后南朝梁吴均(469~520)续作1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今本只有17条,但文辞优美,书中不少故事曾广为流传,如田庆兄弟三人分荆故事,张华识别斑貍精故事,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灾故事,七月七日织女渡河会牛郎故事,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故事等等,常为人引作典故。阳羡书生寄居鹅笼一条,又曾受佛经故事影响,徐子光《蒙求注》引刘晨﹑阮肇故事,《太平御览》引吴龛故事,《乐府诗集》引王敬伯故事,均不见今本,原书似已散佚。有《顾氏文房小说》本。鲁迅《古小说钩沉》有辑。
2、虞初(约前140-前87) 西汉小说家,号“黄车使者”,河南洛阳(今洛阳东)人。汉武帝时为方士侍郎。虞初写的《周说》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很大。
3、结绳记事是远古时代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手段之一,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4、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传其圣诞日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面长四目,天生睿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被尊奉为“文祖仓颉”。《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居阳武,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
5、极天蟠地:语出《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6、臧否(zāng pǐ),汉语词语,主要用作书面语,表示褒贬、评比、评定、评价、评介、评论等意思。
7、尧(约公元前2188—公元前2067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尧母庆都。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寺乡),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1][2]。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帝尧为祁姓刘氏远古一世祖。
8、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轩辕黄帝九世孙,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生于姚墟。
9、重华:
1.虞舜的美称。《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孔传:"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楚辞.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一说,舜目重瞳,故名。《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张守节正义:"〔舜〕目重瞳子,故曰重华。"后亦用以代称帝王。
2.旧喻帝王功德相继,累世升平。
3.岁星的别称。屈原《离骚》有“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文选》注:帝系曰: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葬于九疑山,在于沅、湘之南。
10、顾諟天之明命:出自《尚书》,伊尹上书太甲“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庙,罔不袛肃。”
11、小史:古代的一种礼官。《周礼·春官宗伯》所列属官中有“小史”,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汉代以后,对一般小吏的通称。同时也指书童、官府中的小差役、某一方面简单的历史书或资料书等。斯里兰卡的政治与宗教(佛教)的编年史籍也名“小史”。
12、生为大柱国,死作阎罗王:
上柱国:高级武职官员。明·罗懋登《西洋记》八七:“大抵为人在世,生前节义,死后也还忠良。昔日韩擒虎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以此观之,实有此事。”
13、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是:伏羲(天皇)、神农(地皇)、燧人(人皇)。
14、大濩hù,简称《濩》,又称《韶濩》或《大頀》。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是伊尹所作,用以歌颂商汤伐桀,天下安宁。周代用以祭祀始祖姜嫄或泛祭先妣。大濩是商代乐舞名,和夏代的乐舞《大夏》一起在奴隶制社会成为昭显统治者功德的工具。
15、禋祀:
1.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燔柴升烟再加牲体或玉帛于柴上焚烧。意为让天帝嗅味以享祭。
2.泛指祭祀。
16、荒服,古“五服”之一。称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亦泛指边远地区。
17、尚不足报涓涯于万一耳: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涓:细流,涯:山脚下,水边。涓涯合用就指水。此句当意译为不足以报恩以万一。谦词也。
18、于飞之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ú fēi zhī lè,比喻夫妻间亲密和谐。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翩翩其羽。” 凤凰于飞,是出自诗经中的词语,原意为凤与凰在空中相偕而飞[1],一般用来祝福婚姻新人的生活幸福美满,是用于婚礼的祝词。
亦作“凤皇于飞”。亦作“凤皇于蜚”。 凤和凰相偕而飞。喻夫妻相亲相爱。亦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满之辞。《诗·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懿仲 欲妻 完 ,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 唐·李白《早夏于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传八之江南序》:“前许州司马宋公 ,蕴冰清之姿,重傅侯玉润之德,妻以其子。凤凰于飞, 潘杨之好,斯为睦矣。” 唐 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凤凰于飞,梧桐是依。噰噰喈喈,福禄攸归。”
19、殷破败,《封神演义》的人物,是商纣王麾下的亲随大将,死心塌地为纣王卖命,和雷开、恶来等人都是纣王的鹰犬爪牙。殷破败为了讨好纣王,眛下良心,奉命捉拿二位殿下,将二人抓回,又奉命追赶姬昌,被雷震子吓退。武王伐纣,渡过黄河,殷破败成为袁洪参军。后来见王城快亡,请命进周营劝说周兵回国,摇唇弄舌,言词激烈,触怒东伯侯姜文焕,将其一刀砍死。姜子牙岐山封神,封其为小耗星。
20、晁田,明朝小说《 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形象, 商朝威武大将军、佑圣上将军,封神榜上有名之人,封为岁破星。
21、鲁雄,鲁雄,《封神演义》的人物,是商纣王麾下的一员大将,官拜左军上将军,年纪老迈。经验丰富,本事高超,是将帅之才,姜子牙也不敢和他斗兵,但只是人间之才,不识道术,被姜子牙用仙术击败。
22、“假节钺”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
23、节钺,符节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孔丛子·问军礼》:“天子当阶南面,命授之节鉞,大将受,天子乃东面西向而揖之,示弗御也。
24、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形容君王讲的话虽很细微,但却具有相当大的威力和作用。《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绰。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
25、人衔枚,马摘辔。用来形容军队在作战中己方行动时的隐蔽性:人的嘴里含着东西,无法说话;马匹摘下脖颈上的铃铛,不发出声响。枚,有说木棍,有说铜钱。
26、粮道,督粮道的简称。掌督运漕粮。明代置于各省,为布政司左右参政、左右参议分司。清代则在有漕粮之省设置,“掌监察兑粮,督押运艘,而治其政令”。
27、截教,是道法自然,继承天人合一。主张上道无德,下道唯德。大道五十衍四十九为定数,一线生机遁去,截教的教义正是截取这一线生机。演变六道。《易经》有云:“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截取一丝天机给到众灵,这就是截教的出处。小说《封神演义》中提及的截教,为虚构宗教。在小说中是以通天教主为主的派系,是三教中势力最大的派别,享有“有教无类,万仙来朝”之美誉。门人弟子多为兽禽异物修炼得道而化形,故此常被阐教、人道称为不够正宗: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在未封神之前,截教和阐教应都属于仙这一族群,封神时于其中挑出仙道不全者任命为神。 截教掌教教主为通天教主,座下亲传弟子为: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赵公明、三霄娘娘(云霄仙子、琼霄仙子、碧霄仙子)、除亲传弟子外另有乌云仙、金箍仙等随侍七仙;三代弟子如闻仲、余元、火灵圣母、余德;四代弟子如余化、胡雷、吉立、余庆。 外门弟子不计其数,有名讳者的就有二百多个,出名者如九龙岛四圣、魔家四将、十天君、火德星君罗宣、瘟神吕岳、石矶娘娘等等,分为东海海岛和在商为官两大部分。 另外像罗睺计都、左辅右弼、九曜、二十八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几乎都是截教门下。
28、郑伦,原为商纣王的部将,拜昆仑度厄真人为师。真人传给他窍中二气,将鼻一哼,响如钟声,并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后来被周文王擒获反正,却又被纣王的部下金大升斩死。在姜子牙封神时敕封郑伦、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这就是民间所流传的哼哈二将。
29、北方壬癸水,五方中属水的是北方,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30、度厄真人,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一个人物,西昆仑的散仙,原冀州大将郑伦和原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师父,住在“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一说西昆仑),在书中的贡献就是借定风珠给散宜生和杨戬,帮姜子牙破了风吼阵。法宝为定风珠。是太上老君的弟子,郑伦的师傅,住在九鼎铁叉山八宝灵光洞。借定风珠给散宜生和杨戬,帮姜子牙破了风吼阵。在有的版本中他还是李靖的师父。
31、疥癣之疾,疥、癣:轻度的皮肤病。比喻无关紧要,不碍大局的小毛病、小问题、小障碍。亦作“疥癞之疾”、“疥癞之患”、“疥癣之病”、“癣疥之疾”。
32、拂尘,又称尘拂、拂子、尘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常用的器物,一些武术流派更视拂尘为一种武器。拂尘也是汉传佛教法器,象征扫去烦恼。
33、三教是道、阐、截,所谓三教教主,分别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
34、人籁,边棱音气鸣乐器。它是指人们吹竹笛等乐器的声音,人籁依仗于人;地籁为单管乐器。风吹各种空窍所发出的声音,天地间音响中的一种;天籁,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也指诗文天然浑成得自然之趣。天籁的发声全凭自己,完全摆脱了任何外力的约束,是天然自发而生,因而这种不依赖任何外力的自然音响最美,胜于地籁及人籁。
35、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36、燮理阴阳:
xiè 燮:调和;理:理顺。揭示了国家治理的最高原则,就是要阴阳平衡,不能有所偏颇;宰相就是要在大政方针的制定上,在用人设官的决策上,阴阳平衡,顺畅和谐。出处 《 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作谓语,指大臣辅佐天子。
37、调和鼎鼐: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出处】: 《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38、梓潼,又称子童,最早见于《全相平话五种》,出现于妲己纣王的对话中,吕后与高祖对话中和三国时高祖讲遗言时,此书著于南宋之中或元至元初。而子童应该是源自“小童”,小童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正配夫人的自称(详见《论语·季氏》),比皇后差一级,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诸侯国,但此称呼流传了下来。另,此书文法有点三国西游的影子,应该是明代时候完成的,最早的参考来源应该就是《全相平话五种》的《武王伐纣平话》。
39、殷郊,中国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人物,殷商太子。纣王的长子,殷洪的哥哥,在母亲姜王后被杀后,遭到纣王的追捕,后被广成子救往九仙山修道。艺成出师后,奉广成子命,下山协助武王克殷。却在半路遇申公豹,在其撺掇之下倒戈,加入商朝攻打周武王。甚至用师传的番天印来对付自己的师傅广成子,后为姜子牙和燃灯道人所败,引入岐山,受犁耕而死。武王灭商后,姜子牙奉命太上老君及元始天尊敕令封为“值年岁君太岁之神”。
40、轵道,典故名,亭名,位于现今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典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后遂以“轵道”借指亡国投降。
41、元始天尊:盘古元神、鸿钧四大嫡传之一,六大天道圣人之一。所著功绩:开天辟地、创阐教、教化生灵。外貌为白发中分,头戴玉清莲花冠,身穿玉缕金丝霓裳袍的威严中年。全称为:“太上盘古氏天道元始天尊”。别称:大天尊、太上元始、太上道尊、玉清圣人、玉虚宫圣人、阐教教主。六大圣人中最高傲的存在,从不把太上老君除外的其余四位圣人放在眼中,教化弟子却是尊老子无为之道。向来以足智多谋、心狠手辣著称。为人处事看似处处退居幕后,实则暗自操控一切、掌握全局。
42、广成子,黄帝时期汝州人,住临汝镇崆峒山上。为道家创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传说广成子活了1200岁后升天,在崆峒山留下了两个升天时的大脚印。 一说广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43、赤精子,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传说黄帝时任陶正,主管烧陶事务,能积火自焚,又称宁封子。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赤精子乃元始天尊门下昆仑十二仙之一,居太华山云霄洞,是殷洪的老师,将阴阳镜、八卦紫绶仙衣等宝物交给殷洪,命其下山助姜子牙伐纣。
44、列土分茅:谓受封为诸侯。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45、聿修厥德(yù xiū jué dé),出自《诗经》“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的诗句,发扬祖宗无念的真德真性,修好个人的道德,原文是: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出自《文王》是《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七章,每章八句。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
46、周朝“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合称“三太”,是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三位有文化的太太又培养了三代明君,带来了周朝八百年的江山。
太姜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古公亶(dǎn)父的夫人、王季(季历)的母亲,周文王姬昌的祖母。古公亶父广积善行、以仁厚待人,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他不忍心看到人们受到外族的侵略,所以就决定要迁徙。百姓们扶老携幼,纷纷追随他迁居到岐下。太王带领百姓建设家园,定立了官员制度,人们作诗作乐来颂扬他的德行。
《史记·周本记》:“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太妊
周朝以仁德立国,母亲、后妃的德行起了重要的作用。太姜的儿媳太妊,是挚任氏的二女儿,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亲。太妊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太妊(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太姒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帝乙王的妹妹、大商的公主,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亲。另一说出生在有莘氏、杞国或缯国。太姒美丽端庄,仁爱和顺而又深明大义,在娘家时,每天都专心致志地做女子应做的工作。她的生活很俭朴,用度十分节省,对她的女老师更是恭敬。
《诗经•关雎》是周朝人赞颂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诗。说明只有像太姒这样娴静贞洁的好女子,才得以匹配君子。诗文描述了君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在追求淑女,历经追求不到之时的忧伤,与求得之后的喜悦。此诗阐明了夫妇伦常的重要性,通过歌咏吟唱,能使人了解夫妇之伦的正道。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没有桥,文王把舟连结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彼岸,体现了他真挚的深情。
47、周公旦,姓姬,名旦,又称叔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过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东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他是孔子最为敬佩的古代圣贤。
48、将星为八字神煞之一,将者管理之意,将星为吉星,是一个主权威的神煞,命中逢之能够增强人的领导才能。命带将星之人能文能武,一生有权柄威信,假如命局配合得当,则重权在握。
49、雷震子是登场于明代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之一,乃将星下世,身份神秘,商末年间,诞生于燕山,周文王姬昌避雨时相遇后,并收养为义子,因现身时霹雳交加,电闪雷鸣,所以取名雷震子。其形象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獠牙横生,出于唇外、长雷公嘴;身长二丈,背肋下生“风雷双翅”,手使一条黄金棍,力大无穷,武艺高强,展开羽翼飞行时风生雷动,封神榜上无名。
50、比干[gàn](公元前1110年-公元前1047年),子姓,比氏,名干,沫邑(今河南卫辉)人,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商纣王)的叔叔,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师(丞相),被称为“亘古忠臣”。 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受托孤重辅帝辛(殷纣王),先后辅佐殷商两代帝王,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帝辛二十八年(公元前1047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周朝尊为“国神”,唐太宗追赠太师,谥忠烈,元朝加封为仁显忠烈公,道教界尊为文曲守财藏真福禄真君,简称守财真君,被视为财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