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是《四经》之首,顾名思义,是大人之学,讲的都是大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大道理。
在《大学》原文第二章写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人要知道自己所要达到的境界,这样才能做到内心坚定;内心坚定后,才能够有安稳的心态;有了安稳的心态,才能够思虑周密;思虑周密以后,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
韩信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为汉初三杰之一,曾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功成名就之后,韩信其心未定,居功自傲,不自量力,起兵谋反,从而招致杀身之祸。临死之时,还高呼:“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交代出同伙的名字)。《史记》评论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己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虽然韩信骁勇善战,但他的草率与浅薄,终究是透露出了莽汉之气。不懂得“知止”,摸不清界限,从而做出了超越分寸和常理的事情。以至于前功尽弃,还带上他的同伙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谋士,曾帮助越王勾践成功拿下吴国。但在越王大获全胜之时,范蠡并没有选择躺在功劳簿上睡安稳觉,而是预感到:“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范蠡毅然辞掉高官厚禄,装上家里的金银珠宝,带上家属和奴仆乘舟泛海出行。《史记》上记载:“范蠡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范蠡洞悉人性,不惑于眼前,懂得“知止”,清楚自己的志向,对自己的前途有了周密的思考,从而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快意人生。
“知止”不是不思进取,止步不前,而是要在突破自身局限、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看清边界,懂得适可而止。“知止”后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克服浮躁,保持定力,沉潜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从国学经典中获取人生智慧,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t0:I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