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不作不死的明代第一才子

作者: 林黛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8-25 10:41 被阅读182次

前言: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才华没有任何的正比关系。但当你对自己的才华过度自信,往往厄运就要降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洪武二年,在吉水鉴湖的一户贫寒之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这是这一家的第二次“弄璋之喜”。

他的出生并不特别,特别的是他幼年便散发出超群的才气。

有一天早晨母亲要他扫地、放鸡,他一边做事,一边随口说出:“打扫庭前地,放出笼中鸡。”母亲嗔道:“做事就做事,不要去念诗。”他便反驳,“明明是说话,怎道我吟诗。”

有一次有人向他问路,打听姓董的郎中家住哪里。

只听他清晰地回答:“过街往北走,转弯你向东,门前桂花树,便是董郎中。”惊得路人连连称奇。

这个孩子就是明朝第一才子解缙。

幼年时便绽放出了惊人的光华,似乎与他的书香门第不无关系。

父亲解开是元末进士,但他本人似乎对做官无甚好感。

日渐衰微的元朝和冉冉上升的明朝都曾向他敞开官道,无奈他屡辞不受,甘心在家从事文学研究,教书育人。

母亲高妙莹,也出身于书香门第,经史子集皆能论析,而且善小楷,晓音律,是名副其实的才女。

为了养家糊口,她的纤纤素手与磨豆腐这种传统工艺打上了交道。

曾经有人嘲讽解缙,让他以父母的职业为题作对,解缙不假思索道:严父街前肩担日月,慈母屋里手转乾坤。

能把“豆腐作坊”形容的得如此豪气干云,众人不得不服。

虽然家境窘迫,但解家孩子们的教育并不短缺。后来解缙和兄长解纶同时考取进士便是明证。

而解缙自小,更是倚仗自己的才华扬眉吐气,不落人后。

有一年,写春联没有题材。他看到邻居员外家的竹林便来了灵感,写道: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员外一看这小子居然堂而皇之地蹭自家的热度,气不打一处来,便命人将竹子砍了。

谁知,解缙不慌不忙,在上下联各加一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这下好了,员外不仅没捞着好,反而被解缙讥笑“短”,让自己的脸往哪儿搁?

于是便下令,釜底抽薪,把竹根儿刨了,看你还神气不神气。

万万没想到,解缙居然还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且越发把自己衬托得高大上: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员外彻底泄了气,算啦,真是斗不过这小子。

还有一次,有位尚书想试他的才,便请他来府上做客,却故意不开正门,并说道:“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应身而答:“大鹏展翅恨天低”。

尚书碰了一鼻子灰,被怼了个哑口无言。

这些故事未必都是真的,有部分是后人杜撰的,却也从侧面说明,解缙的确才华横溢。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解缙也深为自己的才华自喜,恃才傲物,在才智上不知收敛,争强好胜。

他后来的种种失意,不能不说与他的自负有很大关系。

自古以来,读书人寒窗十载无一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光耀门楣,抑或是施展抱负,名垂千古。

但解缙的父亲解开是个例外。

也许是因为看清了元朝气数将尽,做官不见得有前途;

也可能是看到了朱元璋的嗜杀,退隐只为了求活。

当然,也可能他本身就淡泊名利,甘赴林泉之约。

在政局动荡、命若蚍蜉的年代里,解开此举其实是最好的选择,至少可以保得家人平安。

试问,效忠一个苟延残喘的朝代,和一个兔死狗烹的帝王,能有什么好下场。

虽然古人倡导“文死谏,武死战”,然而,大家拼死都只为了自己能够流芳百世,弃家国安危于不顾,这难道不是自私么?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不是明哲保身,而是储存实力,效忠治世之君。

解缙显然并不想继承父亲的林泉之志,他畅想的是高远的政治情怀。

洪武廿年(1387年),解缙参加乡试,名列榜首;次年金陵会试,与兄长解纶、妹夫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

但他这次,却只得了个第十名。

原因是,他的文章虽然气势磅礴、文笔犀利,实为一甲状元之作,可主考官们担心其言论过于尖锐招惹是非,特意将他的名次往后推,成了二甲。

不过他运气好,朱元璋首开新朝,迫切想要为国家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于是调阅了一二甲策论,好巧不巧十分钟情他的文章,并对他青睐有加。

从此,这个年轻人一举跃龙门,成了天子跟前的红人。

但他的仕途并不如预想中的顺利。

说起来,还是老朱的一句话让他彻底放开了胆子,志得意满之时忘了“伴君如伴虎”的古训。

一天,朱元璋在吃饭的时候对解缙说:“从名义上呢,我是君你是臣。但我心里是把你当成我儿子的,以后你有什么就说什么吧!”

那时候解缙还未及弱冠,听了皇帝的话顿时心花怒放。

他一刻也没有耽搁,当天就写了一万多字的论文,从法律、教育、文化、宗教、礼制、人事等方面阐明了问题并指出了整改方法。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将解缙当成宝贝一样地宠着。他对解缙,就像唐明皇对李白一样,怜其才以自娱,并不是为了委以重任。

有一次,朱元璋钓鱼,整个上午一无所获,心中很是不爽。于是便叫解缙即时赋诗一首,聊解烦闷。

要知道这个差事并不容易,你既不能说皇帝没本事钓不到鱼又不能说假话编造事实,纵然才高八斗也未必能完成任务。

说白了,皇帝是有意刁难。

但解缙就是解缙,他略加思索,便胸中沟壑自明: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钓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龙王只钓龙。

我们不得不服解缙临场发挥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脑子,不仅顺利达成圣命,还超额拍了马屁,令老朱龙颜大悦。

马屁拍到了点子上,这是多幸运的一件事。何况是如此高明风雅的马屁。

解缙受宠,多赖于才。平常的一些小过失,尽管多有人举报,朱元璋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慢慢地,他逐渐沉浸于皇帝对自己的宠爱中不能自拔。

他以为这位嗜杀如命的帝王对自己是特别的,皇帝的逆鳞,只有他能触动。

但他实在是太过高估自己了,以为手持生花妙笔便能横扫天下。

你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天下?是朱元璋从尸山血海里捞出来的天下啊!

不久,他又趁热打铁,上书了《太平十策》,为老朱指点江山。

更不知死活的是,他居然亲自操刀,起草了“洗冤录之李善长”。

朱元璋彻底发怒了。众所周知,朱元璋想杀的人没有躲得过的,他绝不容许有人挑战他的权威,染指他的江山。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葬送在断头台上,即便你觉得他罪不至死。

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子,居然把胳膊都伸到我的龙椅上来了,这不是活腻了么?

解缙没有活腻,皇帝不是说过“恩同父子”么。

他只是认为“虎毒不食子”。

而朱元璋,居然也奇迹般地没有杀他。只是和解开说:你儿子还太嫩,再让他回笼十年再来吧!

老朱这次不按常理出牌,可能是他觉得解缙不过是只蚊子,哼哼几声虽惹得人心烦,但毕竟威胁不了身家性命,自己随时可以一巴掌拍死他。

然而,不管朱元璋怎么想,解缙的宏图大志就这样被迫中断,他灰溜溜地随父亲回到了老家。

其实朱元璋未必没有将年轻的解缙作为将来的重臣培养,但这种培养并不是让他僭越。

但解缙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他将自己当成了治世之能臣,当成了天子的左膀右臂,甚至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

他,太自负了!

洪武三十一年,老朱驾鹤西游了。

此时,距离解缙的“十年回笼觉”才过去八年。但解缙等不及了,“父亲”去世了,“儿子”怎么能缺席呢?

当然,他更多想到的是:新老板上任,自己应该先去活动活动了。

他匆匆赶到京城,没想到一下船就被举报了:十年之期未满,你抗旨不遵!

正好新上任的建文帝也不怎么喜欢他,于是轻轻挥一挥衣袖就把他派到了边远地区开荒。

这和解缙的设想差别太大了,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只能当皇帝的左右手。不然,宁肯回老家。

也算他八年的面壁反思没有白费,此时的解缙已非当年莽撞的初生牛犊。他有了一些算计,有了一些城府。

趁着还未启程,他赶紧四处疏通关系,终于建文帝同意他留在南京了,却只是翰林院的一名小官。

不过,这已经很好了,来日方长嘛!

可惜来日是大难。

他还未施展才华,朱棣就以“靖难”之名造反了。

软弱的建文帝节节败退,强悍的造反王一路高歌。

解缙的仕途又一次遭遇阻挠。是该做个忠心护主的节臣划算呢,还是做个识时务的俊杰有前途。

他开始明白,政权的更迭与时代的走向他左右不了,他唯一可以把握的是自己的人生。

反正都是老朱家的天下,效忠谁不是效忠。于是,他连夜卷着铺盖卷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扑向了朱棣的怀抱。

一点儿也没有夸张,原文是:“缙驰谒。”

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大才子——方孝孺。誓死不为朱棣效命,朱棣便强拉硬凑地诛了他十族。

想到这里,解缙冷汗直冒。还好,我识时务。

有人说,此时的解缙已经没了节操。但方孝孺以命相博,还连累众多无辜的人,难道他就高尚么?

纵观历史,朱棣确实比朱允炆更适合这个职位。

所以,解缙确实是“识时务者。”或者说,他只是在颜面和事业上,选择了后者。

只有活着,才能施展他的抱负。

他的抱负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一生孜孜不倦苦苦追求的无非是高官厚禄,位极人臣,享受那种万人敬仰的虚荣感。

而政治舞台的博弈,就是他们的升迁之梯。

解缙也不例外。虽然种种迹象表明,他并不精通官场心理学。但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过人的才华足够让他在皇帝身边嘚瑟了。

事实上,早在解缙向老朱递交万字论文的时候,朱棣就注意到了这个高智商人才。

解缙主动投诚,朱棣自然是喜不自胜。

每个人都喜欢聪明人,皇帝更不用说,文采出众的人,就是他最好的宣传机构和娱乐项目。

于是朱棣将解缙天天带在身边,时不时地出题考察,一来是营销,一来是消遣。而每一次,解缙都能给他带来精彩的节目。

比如,有一次,皇帝突然对解缙说:昨天晚上皇宫有喜,你吟首诗吧!

这个难度就像如今考官出题,将一块破抹布扔进水里一样。

但对解缙来说,根本不在话下。他敏锐地抓住“有喜”这个关键词,就开始调动搜索引擎:帝王昨夜降金龙。

朱棣自然也不是好对付的:生了个女孩!

解缙眼珠一转,接到:化作嫦娥下九重!

朱棣一听难不住,就来了剂猛药:可惜已经死了。

没想到解缙还未穷途:料是人间留不住。

朱棣长叹一声:已经扔到池塘里去了。

解大才子曲终收拨当心画:翻身跳入水晶宫!

虽说是将朱棣的白话文加以润色翻译,但若非有大才,岂能信手拈来?

再比如,有一次陪同朱棣在花园赏花。

皇帝又突然发难,要他以鸡冠花为题作诗。

解缙略加思索便起句:鸡冠本是胭脂染。

朱棣故意折了朵白色的打脸解缙。

但解大学士随机应变的本领真不是盖的,一口气吟完剩下三句:为何今日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朱棣没有了释放干扰波的机会,却对解缙更加钟意了。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解缙的风头正盛,而且仗着才高,妄议他人,早就引来了众人的羡慕嫉妒恨,无中生有也要使绊子。

有一次,朱棣让解缙在一面绘有西北风光的扇面上题诗。

解缙顺手就题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不料一时疏忽大意漏写了一个“间”字,于是有人借口欺君罔上进谗言。

解缙灵机一动,向朱棣解释道:我这是仿王之涣诗意,另作的新词。

只见他提笔加了几个标点,顿时新词出世: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轻轻松松化险为夷,全是这颗聪明的脑袋给予的优待。

解大学士文才卓著,当时无出其右。于是,朱棣就把一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永乐大典》的编撰。

《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型的类书,全书光目录就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这部不朽的鸿篇巨制是朱棣不可磨灭的政绩,也是解缙作为总编的重要业绩,军功章上解缙至少占了七分功劳。

当时的解缙已经是内阁首辅,妥妥的皇帝第一秘书。再加上《永乐大典》的丰功伟绩,他要是能安分一点,谦卑一点,少管点闲事,那么,做一个绝代的才人也是万代流传的佳话,可惜,他学富五车却惟独没有修过“皇帝心理学”,硬是把一手好牌打烂。

让朱棣开始对解缙生出嫌隙的,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件,立储。

本来,朱棣属意的是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煦生的高大英俊,又能征善战,在造反活动中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儿子朱高炽是个残疾人,还很胖,在外貌上就被朱高煦秒杀。但他会投胎,是嫡长子。

依照祖制,朱高炽是绝对的储君。

可朱棣信仰的是铁血手腕,他自己就不是嫡长子,不照样荣登九五么?

但是立储这样的大事,是需要员工大会表决的。两个人选各有各的优势和拥护者。因而,朱棣很是头疼。

解缙不是太子党。但他觉得在这种关乎社稷民生的大事上,他有责任为皇帝排忧解难。然而他说了朱高炽一箩筐的好话,仍旧没能让朱棣摇摆的心安定下来。于是,他又给皇帝下猛药:陛下,朱高炽可是您最喜欢的孙子朱瞻基的父亲呀!

朱棣一听,言之有理,立储之事遂有定论。

按说这件事尘埃落定咱就不提了。可解缙偏是个“好事做到底”的模范同志,他总是在朱棣跟前打小报告:朱高煦狼子野心,陛下要严加防范哪!

可这次朱棣却不买他的帐了:我儿子就算再不好,那也是我儿子,你凭什么天天挑拨我们的父子关系?

这个时候的朱棣,已然忘记了解缙的才华带给自己的愉悦,他眼里心里满是被解缙不识好歹给气出来的怒火,恨不得将他发配到边疆,眼不见为净!

但他缺少一个借口。

永乐五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将解缙发配到了越南。

不得不说,在学问上,解缙是佼佼者;然而在职场,他仅仅是个“菜鸟”。

领导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总是打着“一心为公”的名义干涉领导的家庭内政,的确是不合适。

第二件,面储。

解缙是个文人,与生俱来的才华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想在政治上也拔得头筹。

他一直以为他可以,但他显然是高估自己了,也高估了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如果他算一个经历坎坷的人,那他前半生的屡次化险为夷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教训,反而让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可惜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赌场上也没有不输赌徒。

越南的异域生活体验了三年,解缙十分怀念帝都的风沙。

这一年,他要上京述职。可很不巧,朱棣又一次御驾北征。他连等数月,朱棣硬是没有一点要班师回朝的音信。

他没有借口再继续逗留在这个让他梦魂萦绕的地方。但临走之前,他决定拜谒一下未来的皇帝——朱高炽。

在普通人看来,这完全是正常的上下级交往,一把手不在,和二把手打个招呼也是应该的。

但那些平时恨透了解缙的人,比如朱高煦,就要大做文章了。

朱棣甫一回朝,便收到了朱高煦的举报:解缙私见太子,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毫无人臣之礼!

皇帝的气本来就没消,又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听到这个消息震怒不已,立即下旨把解缙关进了监狱。

这趟监狱之旅,解缙一游就是五年。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他不是太子党,也绝没有结党营私,他只是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大臣,一个一流的政客,可命运似乎总在和他开玩笑。

然而,他也没有时间去想明白这个问题了。

有一天,朱棣无意中在囚犯名单上看到了解缙的名字,他忽然想起了那个曾经以惊艳之才博得自己青睐的大才子,五年多没见了,他……还活着么?也许,当年对他的惩罚太重了!

可惜,一切都晚了!他的一句无心之语却成了解缙的催命符。

锦衣卫总指挥纪纲,妄揣圣意,送了好酒好菜送解缙上路。

可悲的是,这个一生以当官为使命的知识分子,不,书呆子,还以为皇帝要赦免他,开开心心饮酒,不遗余力喝醉,准备出去了再大干一场。

可他一生的好运气居然都已经透支了。那个雪夜,醉得人事不省的解大学士就像垃圾一样被扔在了雪地中,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历史上冤死的名士与将领多如过江之鲫,然而要说解缙是“冤死”的,似乎并不贴切。

因为他实在是自己“作死”的。而让他“屡作不懈”的原动力,就是他那名动天下的才华,不,应该说,是才华带给他的底气,自信。

而自信这种东西,一旦过量,就成了自负!

事实上,无论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真正欣赏解缙的才华。但这种欣赏只是让他做个聪明又听话的“艺人”,而不是一个没有眼色处处责难的“政客”。

说白了,光有才华又怎样,治理天下不是光靠吟诗作赋就能搞定的。如果不能跟着老板的脚步走,总是想标新立异,左右领导的决策,那老板干脆让给你来当好了?你扳着指头数一数,有几个领导是“闻过则喜”的?

不仅如此。解缙被下狱后,居然没有人为他说一句辩解的话,可见,他无论做人还是做臣,都是失败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情商太低了。既不懂尊重领导,也不懂笼络同僚。仗着才高八斗以为皇帝永远会手下留情,以为自己永远不可替代,以为自己可以目空一切。

到头来,不过是墙倒众人推。

解缙死的那一年,只有47岁。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人臣。才华像一柄双刃剑,维护了他的亨通官运,也缩短了他的微薄寿命。

"sslZ)��=�s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缙:不作不死的明代第一才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qu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