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将要做一件大事情,如果在之前没有任何表现,那事情肯定是做不了的。原因是,越是大的事情,就越是需要准备。越是准备,就越容易留下痕迹。
陈五父曾经劝谏陈侯亲仁善邻,怎么看都是良臣。却因为一个“歃如忘”,让人感叹。
歃如忘,大多之人不会太在意,最多只是笑笑“快看,快看,那人走神了,哈哈”。有心人却会看到更加深的东西。
歃血为盟是一件大事,特别是代表着国君和大国的结盟,虽不必战战兢兢,却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如果是真的走神,他并不重视结盟,心里在想其他的事情。如果是假的走神,他不仅仅是不重视,还有意让别人感觉到结盟被轻视。
无论真假走神,都说明对于结盟不积极。
为什么不积极?
可能是陈侯给他下的密令,可后来陈侯的行事明显有亲近甚至巴结之意(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而且之前吃的亏还不够吗?这个可能基本可以排除。
可能是有事比结盟更让他操心,可是又有什么比国家大事更让他操心的呢?家事?如果是其家中有重大事故,陈侯还派其来结盟,那也太不近人情,陈五父虽勉强接受,却没有做好,这个事情肯定会成为君臣之间的嫌隙,日后矛盾升级的可能性极大。陈五父无论被害还是害了陈侯,他都是受害者。被害是身体受伤,去害是名誉受伤。那个时候无论哪个受伤都是非常严重的。
还有可能是其对结盟这个事情有意见。
如果有意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对和郑国结盟有意见;对陈国和郑国结盟有意见。
显然,他提出的“亲仁善邻”,和郑国结盟符合他的政治意见,除非是郑国伤害他太深,这样又回到了上面那个情况。
最可能的就是其对陈国和郑国结盟有意见,陈郑结盟本质上是陈侯和郑伯的结盟,最有利的是陈侯。通过结盟,陈侯的力量会有所增加,对忠于陈侯的人来说是好事,对对陈侯有他心的人就不是好事了。
如果是这样,陈五父仅仅是表达不满做出这样的事情,那他也未免太过肤浅,这样肤浅的人又是重臣,日后前途可忧。
如果他不是肤浅的人,这样做肯定有原因,最能够让人想到的就是其让本次结盟的另一方郑国不满意,虽然结盟成功,陈郑之间却没有真正意义的结盟,陈侯的实力不会增加。究其根本,其想和陈侯有个相对的实力平衡,这也就预示着日后很可能二者会有冲突,结果不用多说。
无论哪种可能,最终结果都是“五父必不免”。
如果,陈侯如夏桀商纣,陈五父如商汤周武,可能还是“能免”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