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细心观察总会发现蛛丝马迹——《春秋左传•隐公七年》读

细心观察总会发现蛛丝马迹——《春秋左传•隐公七年》读

作者: 空山喜雨 | 来源:发表于2019-12-23 23:43 被阅读0次

某人将要做一件大事情,如果在之前没有任何表现,那事情肯定是做不了的。原因是,越是大的事情,就越是需要准备。越是准备,就越容易留下痕迹。

陈五父曾经劝谏陈侯亲仁善邻,怎么看都是良臣。却因为一个“歃如忘”,让人感叹。

歃如忘,大多之人不会太在意,最多只是笑笑“快看,快看,那人走神了,哈哈”。有心人却会看到更加深的东西。

歃血为盟是一件大事,特别是代表着国君和大国的结盟,虽不必战战兢兢,却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如果是真的走神,他并不重视结盟,心里在想其他的事情。如果是假的走神,他不仅仅是不重视,还有意让别人感觉到结盟被轻视。

无论真假走神,都说明对于结盟不积极。

为什么不积极?

可能是陈侯给他下的密令,可后来陈侯的行事明显有亲近甚至巴结之意(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而且之前吃的亏还不够吗?这个可能基本可以排除。

可能是有事比结盟更让他操心,可是又有什么比国家大事更让他操心的呢?家事?如果是其家中有重大事故,陈侯还派其来结盟,那也太不近人情,陈五父虽勉强接受,却没有做好,这个事情肯定会成为君臣之间的嫌隙,日后矛盾升级的可能性极大。陈五父无论被害还是害了陈侯,他都是受害者。被害是身体受伤,去害是名誉受伤。那个时候无论哪个受伤都是非常严重的。

还有可能是其对结盟这个事情有意见。

如果有意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对和郑国结盟有意见;对陈国和郑国结盟有意见。

显然,他提出的“亲仁善邻”,和郑国结盟符合他的政治意见,除非是郑国伤害他太深,这样又回到了上面那个情况。

最可能的就是其对陈国和郑国结盟有意见,陈郑结盟本质上是陈侯和郑伯的结盟,最有利的是陈侯。通过结盟,陈侯的力量会有所增加,对忠于陈侯的人来说是好事,对对陈侯有他心的人就不是好事了。

如果是这样,陈五父仅仅是表达不满做出这样的事情,那他也未免太过肤浅,这样肤浅的人又是重臣,日后前途可忧。

如果他不是肤浅的人,这样做肯定有原因,最能够让人想到的就是其让本次结盟的另一方郑国不满意,虽然结盟成功,陈郑之间却没有真正意义的结盟,陈侯的实力不会增加。究其根本,其想和陈侯有个相对的实力平衡,这也就预示着日后很可能二者会有冲突,结果不用多说。

无论哪种可能,最终结果都是“五父必不免”。

如果,陈侯如夏桀商纣,陈五父如商汤周武,可能还是“能免”吧?   

相关文章

  • 细心观察总会发现蛛丝马迹——《春秋左传•隐公七年》读

    某人将要做一件大事情,如果在之前没有任何表现,那事情肯定是做不了的。原因是,越是大的事情,就越是需要准备。越是准备...

  • 左传摘记-隐公七年

    1 夏,城中丘,书,不时也。 译: 夏季,在中丘筑城。《春秋》加以记载,由于妨碍了农时。 赏析: 《论语·学而》有...

  • 2018-02-09

    左传偏左001 公子翚何以敢如此胆大妄为 公子翚是春秋时期鲁国宗亲,也是杀害鲁隐公的凶手。 据左传记载,周平王四十...

  •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开端

    ”春秋时期,《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有载:“诗以言志 ”。这里提到的“诗以言志”,是为赋诗以言志,而非作诗言志。《...

  • 《左传》-- 隐公-元年 (抄读)

    隐公 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随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 关于“士”

    《左传・昭公七年》说:“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这样,形成统治阶层内部的分级。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有义务“执干...

  • 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 【释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春秋时,卫...

  • 以为后图——《春秋左传•隐公六年》读

    楚国是子爵,楚武王却僭称“王”,可以看得出楚国的野心——与周分庭抗争,甚至是代替周。然而,对于诸侯们来说,楚国只不...

  • 都是你们的错——《春秋左传•隐公九年》读

    上一年,齐国主持下宋、卫、郑三国达成基本和解。 仅仅一年,宋、郑又开战了,只是,这次名义上是周讨伐宋。 都是你们的...

  • 读书笔记——春秋

    跟薛老师读《左传》,薛老师也说到过《春秋》是鲁国历史,记录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大体说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细心观察总会发现蛛丝马迹——《春秋左传•隐公七年》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tx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