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中学,早恋便被家长扼杀在萌芽中,当上大学的时候,家长就要你找个男女朋友带回家,着急你的婚事。就像没有上过驾校的菜鸟直接上高速开车,于是这成了被逼婚者吐槽的段子之一。
什么是爱情,这或许是很多步入大学者最迷惑的问题之一。没有了父母的约束,对异性充满着好奇。心仪的男生/女生,充斥着难以拒绝的诱惑。很多人都渴求轰轰烈烈的爱情,每个人恋爱观都不一致。
我曾听过一个女生和我聊过她心目中的男生,她希望她的意中人能乘着七彩的祥云出现在她的面前。我心里想的只有一句话,“又是一个被大话西游荼毒的女生”。后来她的爱情也不是很顺利,分分合合。
影视剧以及歌曲中对爱情的描述很多,单相思、亦或是分手后,甜蜜期、亦或是七年之痒。每每将自己代入,经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感动之后,剩下的便只是寂寞和孤独,终究还是镜花水月。
《项脊轩志》中的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江城子》中的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对于“爱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讨论。无论是归有光,还是苏东坡。都将他们的爱情,对亡妻的思恋都具象的描述给我们看。相对于这些具象的作品,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便显得晦涩难懂。
书的前言开篇便是这样一句话“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所以企图通过读一本《爱的艺术》就邂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还是放弃吧。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的是:
“爱情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相关,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且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才能拥有的情感。”
“只有真正的、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人,才能在自己爱情生活中得到满足”
全书围绕的便是这样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的。前前后后讲述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有错误的爱情观念: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而这三个问题阻碍了人们追求真正的爱情。
而为什么人要相爱,要寻找一个人和自己结合。弗洛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人永远面临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这样的问题。因为人生命的短暂,如何克服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所以原始人早期装扮成动物或者崇拜动物神;所以人借助毒品和性高潮获得短暂的快感,在极度的兴奋中,与世隔绝的感觉随着消失;或者将自己强行融入一个群体中,同一组人保持习惯、风格和看法的一致,而这意味着人个性的丧失,而人反不自知。真正地爱一个人才是打开“摆脱孤独感”的正确方式。
书中的很多观点需要多次阅读之后才能明白,经过一周的阅读还有很多的观点没有理解。东方人读这本书确实感觉有些文化隔阂,书中部分的观点会引用《圣经》的故事,在我看来,用圣经的故事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不很严谨,所以书读起来有些坎坷。
自己读书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