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临溪为砚
我和好友如月一起参加朋友静安的婚礼,我们三个是一个院子里长大的。成绩相当,长相相当,家境相当,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在一条水平线上奔走着。
可现在,我和静安都相继步入婚姻的围城,唯独如月掉了队。
大龄单身女子最害怕参加婚礼,尤其是好朋友的婚礼,来得都是熟人,熟人都热情得过分。舞台上新娘是主角,舞台下她成了主角,她未解决的个人问题牵动着无数叔叔阿姨的神经。大家就像饥饿的蚂蚁,看见了一粒饭黏子,纷纷围了过来。
一番语言强攻之后,伶牙利嘴的如月脸都笑僵了,手都摆酸了,还是败下阵来。
饭都没有吃完就拉着我仓皇逃离!
走在路上,周围安静了,心也平静了,她忽然感慨地说:“我觉得我们条件差不多,为什么独独我剩下来了?想不通啊!想不通!”
生性耿直的我,一语道破真相:“因为你,对爱情总少了点勇气,一遇到阻碍你只想向后,却不敢向前。”
她深吸一口气,两手一摊,完全赞同地抿着嘴,苦笑起来。
如月是单亲家庭,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小时候她的家教就是她母亲反复叙述她在婚姻里受过的伤,男人在婚姻里欠下债,以此告诫她,面对爱情要谨小慎微,不能一意孤行。
她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这方面尤其孝顺,多年来面对爱情她一直秉承家训。
一旦母亲反对,一旦感情出现问题,一旦遭到别人的质疑,她就会立刻退回安全线以内。
她的母亲输怕了,她是还没有开始就怕输了,母女俩都走在了爱情的两个极端,而极端之下爱情是很难存活的。
因为谁也不能担保感情就一定一帆顺风,未来就一定一片光明。人生路漫漫,高山险滩,泥泞沼泽我们都不能幸免,如果连携手共进的勇气都没有,再好的男人也会疲于孤军奋战啊。
我们常说女子在爱情中,要懂得经营自己,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偶尔还要学会示弱,却往往忽视了爱情也需要拿出勇气,来排除阻隔在幸福路上的石子砂砾。
孙多慈,是民国史上有名的娴静美人,不论是外貌还是性格她都算得上山温水软,柔媚娇俏。这样的女子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就如同一杯温开水,既可以解渴又可以暖胃,舒服熨帖;但是在大风大浪里就如同一只蜗牛,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躲进自己的小房子里,再也不敢出来。
面对生活,面对爱情,她始终缺少了点勇气,这也注定了她在爱情里很难得到幸福。
2.

提到徐悲鸿,我的思绪里除了那一幅幅茕劲有力的《奔马图》之外,还有与他痴缠一生的三个女人——蒋碧薇,廖静文,孙多慈。
孙多慈与这前两位有相似之处也有特殊之处。她与蒋碧薇一样与徐悲鸿有过一段备受诟病的情史,也与廖静文一样是徐悲鸿的学生,并且深爱自己的老师。
而在这三个人中,她无疑是最遗憾的,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没有与他光明正大过的女人。
常常有朋友问我:“你觉得什么样的爱情是最美好的?”
我说:“留有遗憾,心存愧疚,还会记起,不再打扰!”
孙多慈在花样的年华里遇到了徐悲鸿,那时的她宛若出水芙蓉,清新脱俗,聪慧灵动。离开时她也是最好的年纪,她没有像蒋碧薇与徐悲鸿那样闹得鱼死网破,也没有像廖静文与徐悲鸿那样相逢太晚,相爱太短。她在徐悲鸿的心里一直是那朵不败的芙蓉,未染岁月的风霜。
只可惜,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不懂爱,懂爱的时候最爱的人已不再!
3.

孙多慈原名:“孙韵君”,1931年出生于安徽寿县,她的父亲孙传瑗曾在孙传芳麾下担任过秘书。孙家家学渊博,而她从小性格温和,文静内敛,父亲看中她这一点,便专门请了先生专授她笔墨丹青。
现在去看孙多慈的旧照,会发现她模样十分清秀端庄,是那种邻家大姐姐般亲和力十足的美。
著名作家苏雪林曾盛赞她:
“ 白皙细嫩的脸庞,漆黑的双瞳,童式的短发,穿一身工装衣裤,秀美温文,笑时尤甜蜜可爱。”
虽然,她有绘画的天赋,但是她的父亲希望她能报考中文系,将来执笔为民,写尽江山。
遗憾地是,孙多慈第一次报考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就发挥失常,名落孙山。
重考需要等到来年夏末,她便选择了去美术系做一名旁听生。她是奔着爱好去的,命运却赐给了她一段爱情,因为徐悲鸿就是美术系新来的留法教授。
命运总喜欢这样,想法设法让你相遇,相知,相爱,却在天长地久的路上设下了重重埋伏,不让人轻易花好月圆。
最初,徐悲鸿并没有留意到孙多慈,她虽很美,但对于见过大世面的徐悲鸿而言,美还不足令他心动。后来他逐渐发觉了孙多慈的悟性和天赋,爱才如命的他,才开始对眼前这个天资过人的少女,多了一份关切。
他在与同事闲聊时,毫不吝啬对她的欣赏:
“慈学画三月,智慧绝伦,敏妙之才,吾所罕见。”
女子用容貌吸引男人是初级手段,用才华吸引男人才是高级手段,因为容颜易老,才华不败!
可以说每一段感情都是恰逢其时,彼时的徐悲鸿正在经历与妻子蒋碧薇的七年之痒,妻子的强势与蛮横,猜忌常常让他深感憋闷,孙多慈的出现让他找到了情感的避难所。
她乖巧温柔,聪慧内敛,最重要的是她对这位天才画家十分崇拜,男人是渴望被仰视的。
徐悲鸿后来曾回忆说:
“ 与之相对,如沐春阳,如饮醇醪,无人不觉她可爱。”
两个人如果互有好感,就像是荒原里的星星之火,随时随地都能找到燎原的契机。
二人同游台城,在青山明月间,孙多慈第一次对老师吐露了心事,父亲忽然被蒋介石政府逮捕入狱,生死未卜,她正是因为此事才发挥失常无缘中文系。
女人的眼泪是男人心口的朱砂痣,只要一滴就能让他方寸大失,他情难自控,将她揽入怀中。
后来,徐悲鸿还专门为此创作了《台城月夜》,两人赤裸裸的出现在银月如钩,青山巍峨的山间。画面中的他们虽然没有肢体接触,可当时孙多慈一定深爱着他,要不然一个女子怎么会放下矜持,卸下最后一层防备,赤裸相对呢?
次年,孙多慈就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大学美术系,而主考官就是徐悲鸿。
徐悲鸿为她改名“孙多慈”,还专门给孙多慈刻了一枚印章:“大慈大悲”。后来有学生抱怨,徐老师仿佛只对孙同学一个人讲课。他甚至不顾周遭的非议,常常带孙多慈去他的画室,两人彻夜长谈,忘乎所以。
原本婚内出轨,就该藏着掖着不要让别人知道。可是,徐悲鸿天生不适合低调,他的处事作风和他的画风一样,极尽张扬。
他甚至去电给远在上海妻子,表明自己有分居之意:
“我观察你,近来唯以使我忧烦苦恼为乐,所以我不能再忍受。吾人之结合,全凭于爱,今爱已无存,相处亦已不可能。此后我按月寄你两百金,直到万金为止。”
如果他有一个忍气吞声如朱梅馥一样的妻子,那倒是也能相安无事。可惜,蒋碧薇不是朱梅馥,她眼里容不得一点儿沙子。
4.

满城的风雨很快吹到了蒋碧薇的耳边,也打湿了她的自尊心,强势刚毅的她轰轰烈烈的打响了自己的婚姻保卫战。
蒋碧薇冲到花园,将徐公馆落成时孙多慈送的百株枫树苗付诸一炬,徐悲鸿回家之后看见满院枯木,心痛不已。从此,将徐公馆改为:“无枫堂”,将自己的画室改名为:“无枫堂画室。”
而后,她又冲进了孙多慈的宿舍,撕毁了许多她的画作,并且拿着匕首警告她:“如果你再纠缠我的先生,就别怪我玉石俱焚!”孙多慈吓得双腿发软,嘴唇发紫。
她写信给南京中央大学的校长请他处理这段不伦的师生恋,并且还写信给孙多慈的父亲,请他们务必管教好自己的女儿,不要让她继续道德败坏,侮辱门楣。
蒋碧薇的攻势,让原本就怯懦的孙多慈瞬间六神无主。她无力面对周遭的舆论,更不可能对付得了一个如此彪悍的原配,原本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的恋情,此刻随着各方势力的施压,更加岌岌可危。
无奈之下,徐悲鸿想到了金蝉脱壳之计——送孙多慈出国留学。他希望用暂时分离来平息各方的怨气,而他们还是可以鸿雁传情,不至于因此分手。
可蒋碧薇一眼就看穿他的心思,她动用所有关系,断了孙多慈留学的退路。
很多时候,女人都是偏执的,她们以为一旦爱情出现危机,只要赶走外面的女人就天下太平了,她们不知道问题不是出在外面,而是出在里面。
变了心的男人,就像变了质的蛋糕,就算赶走所有的苍蝇,立刻放进冰箱也无济于事了。
此时的孙多慈选择了躲进自己的蜗牛壳里,她放不下徐悲鸿,却也拿不出收拾残局的勇气。
她的好友吴健雄曾经苦劝她:
“ 你不能这么优柔寡断,当断则断,不能不面对现实,弄得一团乱。”
随后,孙多慈的母亲为了断了女儿的念想让她搬出了宿舍,并且亲自陪读一直到毕业。
1934年秋天,徐悲鸿组织了一次前往天目山的写真,天目山盛产红豆,红豆最相思。自东窗事发起,两个人虽然在同一间教室却不敢多说一句,虽然每一天见面却再也不能相依相偎。
此刻,两人终于可以借写真为名,解相思之苦。徐悲鸿当场摘下两颗红豆,并且分别刻下了一慈一悲,还向她许诺,给他时间,他会给她一个春暖花开的未来。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抗日的战争的爆发了,他的承诺被迫无限期的拉长。大约有近两年的时间,徐悲鸿辗转各大院校任教,南北两地交通阻隔,通讯中断,两人不仅见不到面,就连书信往来也越来越少了。
孙多慈毕业之后,选择了回老家任教,她身边追求者众多,但是她的心不大,装下了一个人其他人就没有位置了,她一直在等徐悲鸿来给她未来。
终于在1937年7月31日,徐悲鸿,在广西桂林的报纸上发表声明:“鄙人与蒋碧徽女士久已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特此声明。”
他马上让好友安徽舒城的沈宜甲从中牵线搭桥,希望孙家父母能看到他的诚意,将女儿许配给他。让他失望的是孙父十分憎恶他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秉性,坚决不同意让女儿嫁给他。
在徐悲鸿第一次登门求亲的时候,孙家甚至闭门不见,让他颜面扫地。
这个时候如果孙多慈有反抗父亲的勇气,有离家出走的决心,那么他们之间最后一道障碍就会迎刃而解,可惜她没有,她最终输给了自己的软弱。
1937年下半年起,徐悲鸿多次前往安庆想见一见孙多慈,孙家父母都未能让他如愿,他果然是一个情种,在战火连天的日子里,为爱穿梭千里,为情不顾一切的也就只有一个他了。
只有最后一次,孙母实在于心不忍,让他们见了一面,前提是让丫鬟一路陪着,以防他们私奔。
两年未曾谋面,他的脸上蒙上了一层风霜,平添了几缕如波的细纹,她退却了稚嫩,多了几分愁苦。当初爱得如火如荼,现在也如同那晚的月亮一样凉意渐起。
这么多天的思念,这么多天的牵挂,因为有外人在身后,都如鲠在喉说不出来,咽不下去。
临别时,孙多慈只说一句话:
“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对于意志坚定的人而言,爱情是两个人事不论周遭的人说什么,都无关痛痒;
对于意志薄弱的人而言,爱情是一群人的事,周围人的只言片语都会成为爱情破碎的助力。
5.

此后经年,徐悲鸿再娶了廖静文,而孙多慈则嫁给了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
婚后,她随丈夫一路辗转到了台湾,先后生育了两个孩子,丈夫虽然是高官,为人却粗鄙寡陋,品行不端。再加上生活作风吝啬不堪,两人婚姻生活一直都是貌合神离。
哪怕过去很多年,她依然选择隐忍,生活给了什么她都照单全收。她无力为爱孤注一掷,更无力冲破婚姻的枷锁,她还是那一株芙蓉,眼见着自己日渐颓败,却不愿自救。
她到底是忘不了的徐悲鸿的,那个给过她最美又最痛的爱情的男人,就像天目山上的那一株红豆,多年以前就种在了她的心里,根深蒂固,无法撼动。
1946年夏天,孙多慈前往南京探亲,在那个梅雨纷纷的夜里,她走到了徐悲鸿旧居——傅厚岗6号危巢,此时的“无枫堂”早已人物两成非,当年的恩怨情仇早已消散在时间的车辙里,可是她还是在雨中,伫立了很久很久,不忍离去。
1953年9月26日,58岁的徐悲鸿在北京谢世,此时的孙多慈正在美国参加研讨会,听闻此消息如遭雷击,当场倒地不起。
醒来之后,她亲自铺纸研磨,做了一副名为《春去》的水墨画,并且含泪提下: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此后,她为徐悲鸿守孝了三年。
晚年,她曾对好友吴健雄感慨:
“ 我后悔听了爸爸的话,没有和徐悲鸿结为夫妻。”
可惜,人生不能重来,也没有如果,我们都要为自己决定负责。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只是放弃了一段感情,其实你是放弃另一种人生。
6.

在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有这样一段话:
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这也许是对孙多慈一生最好的诠释,命运给她安排了一生真爱,即使相遇的时间不对,但是最终命运换了他一个自由之身。可是,孙多慈却不敢为爱痴狂哪怕一次?
是爱的不够吗?
如果是这样,又怎么会拿半生来惦念呢。
是命运的不公吗?
它已经想法设法安排她们相遇相知相爱,难道还不够吗?
孙多慈一生的悲剧其实都源自于她的性格——太过软弱,她不敢反抗父亲,这让最爱的人只能活在记忆里;她不敢反抗婚姻,这让她和一直活在貌合神离的围城里。
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在爱情里性格决定了你会与什么样的人共度余生。
遇到心中所爱,倘若你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披荆斩棘的之后,不一定会白头偕老,至少此生无憾;如果不幸所托非人,你也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永远不要害怕打破现状,如果现在已经糟透了,未来的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网友评论
文笔极佳,
才思敏捷,
过目不忘,
十年寒窗,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文武双全,
雄韬伟略,
谈吐不凡,
谈笑风声,
高谈阔论,
眉飞色舞,
运筹帷幄,
言简意赅,
完美无缺,
一针见血,
义正词严,
一气呵成,
大显神通,
出口成章,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万古流芳,
一本正经,
一箭双雕,
长篇大论,
功德无量,
力排众议,
力挽狂澜,
气贯长虹,
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
坚韧不拔,
身体力行,
空前绝后,
视死如归,
奉公守法,
艰苦奋斗,
忠贞不渝,
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
一尘不染,
一鸣惊人,
叱诧风云,
排山倒海,
惊涛骇浪,
雷霆万钧,
惊心动魄,
横扫千军,
惊天动地,
见缝插针,
无孔不入,
口诛笔伐,
文从字顺,
十全十美,
无懈可击,
无与伦比,
励精图治,
壮志凌云,
高瞻远瞩,
忍辱负重,
盖世无双,
龙飞凤舞,
一丝不苟,
日理万机,
明察秋毫,
英明果断,
分身有术,
孜孜不倦,
吾等楷模
施主神人!犹如孔孟在世啊!神啊!从来未有这么牛x的人出现过亦没有比你更好的神作出现过,你已经成神了!!看了你的神作比吃白粉还爽!!贫僧对施主的敬仰之情犹如自来水管爆裂滔滔不绝又似那毒品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天啊!为什么?为什么要让贫僧在有生之年遇到这么有才的神人看到你这么棒的神作啊?太好了!太好了实在太好了!!就连哑巴看后都忍不住开口大叫:太好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后面省略N个啊字!!!
对于意志薄弱的人而言,爱情是一群人的事,周围人的只言片语都会成为爱情破碎的助力。
说的真好!
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