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钗告诉宝玉说道:“实话告诉你吧,这两日你不知人事的时候,林妹妹已经亡故了。”宝玉惊诧道:“果真死了吗?”宝钗道:“果真死了,岂有红口白舌咒人死的呢。老太太,太太知道你姐妹和睦,你听见她死了自然你也要死,所以不肯告诉你。”宝玉听到之后便倒在床上,昏死过去。
这是《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降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的一段对白。这时候宝玉的绝望和悲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由此才引发的下面太虚幻境寻黛玉的一段。在我们心疼宝玉的时候,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由宝钗的口中说出这件事来,无异于,刀插针刺,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实。
宝钗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一个人。一心想成为贾府少奶奶,已不是一天半天的事了。这个有心机的女孩,在得到了她想要的地位以后,还这么坚决的伤害宝玉。让我们很难看到爱和关怀。尽管她是多么优秀,无论哪方面她都是突出的,她的聪明甚至胜过王熙凤。但是她的心机更让我们觉得可怕。试想这个角色互换一下,黛玉会这么做吗?
无论宝钗是多么优秀,她也是比不得黛玉的。在相爱的基础上,黛玉会为了心爱的人失去一切,甚至是生命。如果一切都可以改变,宝玉已经娶了黛玉,一切的结果都有可能改变。虽然黛玉在曹公的笔下注定是要早亡的,但她的生命力在我们心中是永恒的,我们赞美爱情的同时,也尊重这一株美丽的仙草。
“宝玉,宝玉,你好......”她没说完,我们都知道,她想说宝玉你好狠的心啊。这个可怜的17岁女孩,象是青藤上夭折的小花,就这么卑微的死去。她能知道宝玉这个时候正在成亲,她为什么不能知道宝玉被骗成婚?
每读到此时,我便双眼蒙泪。外面锣鼓喧天,这里冰冷凄凉。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是啊,没有人在意她的生死,她是渺小的,她是苍白的,她的生命只有在心爱的人眼里才有价值。心爱的人走了,她的心也死了,那么生命对于她来说也就没有了意义。
宝玉是爱她的,等到他意识少有清醒,便执意要去潇湘馆。家人只好找了把竹椅子抬过去。宝玉一见妹妹灵柩,便号啕大哭,想起未病之时来到这里,现在是屋在人亡,何等伤感。林妹妹,林妹妹......他在不停的叫,是啊,千呼万唤唤不回。想起从前如此亲密,今日死别。香魂一缕随风散,怎能叫他不伤悲?声声泪,点点血,愁尽唯欢几处寻。
前尘往事似单纯黯淡的梦,凄烟缭绕,今朝今昔,灿若明阳,泪落如雨,潮涨潮落,何时是终点,曾经沧海,今已锈痕斑斑,夕阳偏离,痛若止,肝肠为何断?生命里的注定,你的眼泪,我的悲伤,在一秋黄叶里带着我的魂魄,渐渐远去。“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早在第二十七回《葬花吟》里明示,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孤傲不阿的个性。黛玉对爱情的态度是非常坚决。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
封建的社会制度,他们谁都无力改变。在那个社会形成的婚姻观念,造就了宝钗和黛玉两种鲜明人物个性。黛玉的晶莹剔透,宝钗的虚伪圆滑。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宝钗的才貌,越让我们感觉到是在批判她的封建品德。
而黛玉和宝玉的性格是一致的,他们在传统的封建礼教下挣扎,最终没有冲决雷池的堤岸,成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我们所要阐明的是宝玉和黛玉是相爱的,而宝钗和宝玉仅是利益的关系。尽管他们最终是生活在一起,但绝对没有爱情。这一点,我们还可以用互换角色的方法去论证,如果宝玉最终和黛玉生活在一起,宝钗不会想不开,也不会忧郁而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