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汉建新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蜀汉政坛权力交接风云诡谲。
丞相逝世前,相府核心人物杨仪,费祎,姜维都在身边。魏延则领兵驻扎在蜀军最前线。
《三国志》记载:丞相留有遗命,北伐军权交给杨仪,由杨仪统一指挥撤军。最前方的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愿撤军,就不要管他,让其自便。
“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这句话是《三国志》对魏延的评价。意思是魏延勇猛,但是自傲,同僚大多避开他。道出了当时蜀军最大牌战将魏延的短板,和同僚关系不好,人缘差到爆。
勇猛矜高,有点儿像关羽。
“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这句话是《三国志》对魏延和杨仪的关系的描述。意思是别人怕魏延,杨仪不怕魏延,别人处处让着魏延,杨仪不让,魏延看杨仪很不爽,两人关系形同水火。
杨仪是丞相府长史,魏延是征西大将军。一个是幕府首席,一个是军中首席。
诸葛亮很明白,这两人都有野心,都想接手自己的权力,自己在,尚能压制这两人,自己死了,这两人肯定要内讧闹事。
所以临终时如此如此。意思是,大部队一定要撤,要保存实力,魏延的前部兵马由你魏延说了算,能配合杨仪最好,不配合则罢,各自管各的事,谁都不要试图干涉对方以免引起内斗。
未来的大将军费祎此时是丞相府司马,幕府二号人物。多年来扮演杨仪和魏延当中的和事老角色。是杨仪和魏延都信任的人物。
自然,传达丞相遗命的最佳人选,就是他了。
于是,他来到魏延军中,告知丞相逝世的消息,以及丞相留下来的遗命。
魏延当即反对,首先反对杨仪暂代丞相的权力,杨仪只是丞相府的长史,怎么能担当此大任,其次反对撤军,怎么能因为丞相去世这样的原因就不顾北伐大业而撤军呢,没了丞相,这不还有我吗。
于是,杨仪和魏延谈不到一块,分道扬镳。魏延率先撤回,走到杨仪的大部队前面,把回路栈道都烧毁。
看你个老匹夫他妈的怎么个撤军。
同时两人都上奏阿斗,互相指责对方要谋反。
阿斗在成都的皇宫里看着眼前的两份奏章,懵逼了。
于是,朝中两位大佬董允和蒋琬都说杨修是可以信任的。百官纷纷附和。
阿斗派出禁卫军北上阻挡魏延,杨仪率大军与魏延部针锋相对,南谷口,王平在魏延军前唇枪舌剑,说“丞相归天,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如此行动!”
一句“丞相”就把魏延部下唬的够呛,估计此时也得知朝廷派出部队来围剿了,他妈的搞了半天,原来自己才是是叛军,就倒戈的倒戈,逃跑的逃跑,瞬间鸟兽散,魏延的势力很快被瓦解。
魏延带着家人逃往自己经营多年的汉中,杨仪下令马岱去追赶,抓住后斩首,并夷三族,将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连根拔起。
杨仪也不是什么好鸟,踩着被砍下的魏延脑袋说,庸奴,你还能继续作恶吗?
魏延,杨仪都急着赶回成都,相府权力真空,很明显,这两人都想夺取接班权。
魏延有足够的信心,功勋不提,当时蜀国百姓都认为,魏延是接班人,魏国也这么认为,不出意外,诸葛孔明死后,魏延会独揽大权。所以,魏国史书《魏略》记载,孔明死后,把权力给了魏延,杨仪夺了权。我觉得这应该是受舆论影响的误笔。
杨仪也有足够的信心,追随丞相多年,鞍前马后,劳苦功高,资历足够。作为丞相府长史,在丞相故去后,代理其职位,是理所当然的,又是丞相亲信,完全可以贯彻既定方针,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选。
杨仪干掉了魏延,那么,是不是杨仪就成了大赢家?
诡谲的是,杨仪回到成都后,担任了虚职,毫无实权可言,然后被贬,最后因口中有怨言,被逼自杀。
接管军政大权的是在《三国演义》里毫无纯在感的太平宰相蒋琬蒋公琰。拜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加大司马,领益州刺史。最终受命开府,和诸葛亮一样的待遇。
之说以说公元234年诸葛亮逝世这一年,蜀汉政坛权力交接风云诡谲。有三方人马蠢蠢欲动,欲夺取权力。一方是魏延,一方是杨仪,一方是蒋琬。
那么,诸葛丞相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是谁呢?
魏延也好,杨仪也好,蒋琬也好,都是忠心人物。稍便提一句,《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自己死后他必反,设计让马岱将其斩杀。这纯属无稽之谈。
魏延勇猛但桀骜不驯,杨仪干练但心胸狭隘。这两人都不是诸葛亮心中的理想人选。
孙权就说过: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於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可见,杨仪魏延当时名声差到连远在江东的孙权都有所耳闻。杨仪、魏延就是俩极品小人,诸葛亮活着,他们还能看个家护个院什么的,诸葛亮死了,他们肯定要监守自盗谋财害命祸乱一方。
虽然说得难听了点,评价的也到位,拿魏延来说吧,关键时刻,朝中大佬董允蒋琬等没有一人为他说话,可见早就把人得罪光了。回撤的北伐大军里,姜维,张翼,马岱,王平等蜀军军头都在,也没有一人是和魏延一起行动的,估计魏延平日里也是嚣张跋扈惯了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关键时刻没有一人支持他。
诸葛亮是绝对不会把权力交给魏延的。假如魏延做了接班人,一介武夫且毫无政治头脑,更要命的是四处树敌,势必掀起内乱,蜀汉介于大国之间,政治运作不稳定,极易全面崩盘。再说,北伐军这支精锐部队到了一昧主战的魏延手里,极有可能被败个精光。
杨仪也不行,品德先不论,就拿实力来说吧也差了一大截,虽资历够,但根基浅,虽鞍前马后,但又素不知兵。不是蜀汉政坛公推的人物。难以委以重任。
剩下就是蒋琬了。此人很早就和丞相有交集,是丞相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物,有才华又有心胸。观其日后所作所为,确是贤相。
以诸葛之智慧,公元234年,他心中的最佳人选,必定是蒋琬。
再加一条论据作支撑,诸葛亮自己亲率大军北伐,带在身边的是杨仪,留守成都的是蒋琬,这就很明显了,假如把接班人也带在身边,在险象环生的战场万一被一锅端了怎么办?
都说诸葛多智近乎于妖,确实多智近乎于妖。
公元234年蜀汉政治权力交接风云诡谲的场面正是诸葛亮一手导演的,形势也朝着他生前的预期发展,结果也符合了他的心愿。
五丈原的某一个夜晚,在快抵达自己生命终点的时刻里,想必他心中有了眉目,该如何将蒋公琰送上权力金字塔的顶峰。
前提要废了自己的左膀右臂,魏延和杨仪,这俩有才能又有明显缺陷的实力派是蒋琬掌权的最大障碍。
得先助杨仪团结大多数人搞定魏延,然后蒋琬就能轻松搞定朝中没有根基的杨仪。如果魏延先搞定杨仪,恐怕日后蒋琬就很难搞定军中有根基的魏延。
所以就有了丞相遗命这一幕,杨仪多年担任自己的助理,暂时统兵没问题,再者,斗老冤家魏延,杨仪最起劲。于是,在外诸将以及朝廷根据遗命纷纷站队到杨仪这边。魏延就被轻易拿下了,斩杀魏延,恐怕不是丞相的本意,这是杨仪公报私仇的行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在人才凋零的时刻对一方大将痛下杀手绝不是诸葛亮的作风。参考当年他是如何处置李严的,李严争权,诸葛亮也是将其削为庶民了事。同是托孤重臣的李严可比征西大将军魏延威胁大多了。况且,魏延一没有投敌,而没有弑主。杨仪轻易就把他杀了,没法给蜀国朝野一个交代。这也是他日后被冷处理的一个原因。
杨仪只是名义上的北伐军统帅,他身边还有司马费祎和护军姜维在牵制,假如杨仪带兵回成都有不轨之心,费祎和姜维能三下五除二轻松将其拿下。
果然,杨仪一回成都,什么威胁都没造成,逐渐远离中枢。蒋琬轻松搞定了杨仪。
权力交接一切都朝着诸葛亮生前的预期发展。
网友评论
第二,子午谷奇谋毫无胜算,路难走不说,兵力还不多。明末高迎祥五万精骑走此路流窜陕西,被孙传庭万把人团灭,本人被押到京城,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