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奔三的当口回忆十几岁,突然发现,那时候纵有千般不好,也有一样是好的:我不用强迫自己去成为谁眼中“合适”的人。
那时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想与人说话一周都可以不开口,即使嘴里闷出味道来,也没必要像三毛那样担心,因为没有一个像荷西那样的人,下班回来需要吻我。同学当然不会太在意啦,嘻嘻哈哈几个鸭脖就能让大家冰释前嫌。谁都不会责备你”每个月的那几天“。
老师更是一群不需要讨好的物种,只要成绩好,他们会纵容你恃宠而骄。
父母呢,“青春期的孩子总归要叛逆些,他们的性格还未稳定嘛……”,所以有了更多任性的机会——虽然最任性的事情不过就是跑到网吧看一通宵电视剧,翘课去小街小巷里吃一碗臭豆腐或者酸辣粉。
长到现在,虽然喜欢与性格平和的人相处,但有时又会腻味他们的无趣。成人世界“友好”的相处方式,一天天重复,一天天隐忍。大多数人都选择将负面情绪揣回家,如数倒给最亲近的人。
所以有时候想找人大吵一架。
开始谈恋爱之后,也学会使用分手理由里被用烂了的那条“我觉得我们不合适”,即“你不是与我‘合适’的那个人”。每一段感情,每一次争吵,每一个辗转难以入睡的夜晚,每一道无法弥合的裂痕,学习经验强的人可以通过它们举一反三,学习经验不强的人只能尝试一次又一次。数次过后,男生成为撩妹高手,女生成为撩汉达人,却又在每一次“恰到好处“之后,怀念过往与他人的磕磕碰碰。
这也就是为什么,享受到如今的完满,也会遗憾错过了彼此最为生涩的那段时光。
朋友中有人数年如一日地真性情,不肯向规则低头。重者被辞退,轻者被冷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对也不对。毕竟,有才到需要别人跪舔的人很少,才华也需要展示的机会,展示才华时,也需要一种谦卑的姿态。
人世要求我们成为”合适“的人:”合适“的员工,”合适“的情人,”合适“的家人……许多人下班回家,将车停在楼下,会习惯性地在车里坐很久,发呆、听歌,或者假寐——现代人其实很可怜,独处的时空被压榨得所剩无几。
成为一个”合适“的人,需要历尽坎坷;在以后的时间保持这种”合适“,也是困难重重。”分寸“的重要性,对于曾经自命清高或者自命不凡的每一个年轻人来说,非摸爬滚打不能学会。
棱角被磨平的过程,每个人的疼痛程度不一。磨平之后,与人相处、与世界相处变得”舒服“起来,”舒服“得麻木的时候,偶尔还是会怀念当年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你我他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