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通常是感觉好的人、高高在上的人用来形容相对来说混的差的、地位卑微的人的一句话。
作为一个曾经的近视患者,两只眼配的近视镜曾经分别高达700、800度,每次想起自己患近视眼的经历,都会想起这句话来。
可以说,高度近视患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名残疾人,无论是激烈的体育对抗运动,还是需要远视的工作,甚至包括亲嘴,都是一个阻碍。取下眼镜,生活相当不便。每个后天眼睛高度近视的,都有一段对自己眼睛自虐的历史。
回忆过往的时间,我是怎么近视的呢?
沙眼、倒睫毛手术
在小时,冬天天冷,见风经常流泪,去医院检查 ,说是有沙眼和倒睫毛,沙眼开了消炎的眼药水,如果发炎了长那种小颗粒了,就点一点,但效果一直不太好,倒睫毛要作手术才能好,但当时太小,要长大一些才可以,至少要到8岁才可作手术,因为要打麻药,太小了,麻药会对幼儿的大脑有负作用。
等到了8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到解放军第十四医院,医院座落在另外一个山沟里,旁边就是现在天山深处唯一的藏传佛教圣地——黄庙,在那里,作了倒睫毛的手术。
类似现在的开双眼皮之类的手术,但是不是开在外面,是开在里面,将那种倒眼捷毛的部位,切开,然后缝针,两只眼都作。
住了将近两周的医院,想想那时的我,8岁已经承受过打麻药、开刀、缝针、拆线,现在也算先苦后甜了。后来的近视,和我的沙眼、倒睫毛是有些关系的。很感谢部队医院的医护人员,医疗水平在当时方园几千公里都是最先进的。
上学,看书
上初一时,一个假期过去,开学了,座位暂时排在教室最后面,突然发现看黑板上的字看不清了。新来的数学公布摸底考试的成绩,很有新意,为了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写了一个红纸的光荣榜,字太小看不清,然后老师从分数低的先念,一直没念到我的名字,因为我的姓比较少见,老师家乡音有些重,念了几遍,我才听清,上去取了,是班上的第一名。
后来我向老师提出要求,坐到前排,才可看清黑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前面也看不清老师的板书了。凭着爱学习的习惯,连猜带预习加复习的,还算一直在前几名。
再往后,功课越来越多了,语文数学物理英语等都有了,功课都比小学复杂多了,看不清黑板,就有些听不懂,作为一个以成绩为荣的孩子,情绪相当低落。和父母说了这个事情,陪我到厂区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说是近视了,哦,那怎么办,只能配眼镜了。
人生一下变的灰暗,感到了无奈,近视了,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天山深处的山沟里,每天的日照时间,比平原地带,要少3-4小时。在70年代,天黑后,那时的电量不足,每家用的电灯,估计大多是20瓦左右吧。灯泡用的时间一长,光线也是很暗的,可没有现在的护眼台灯这么宜人。
从小喜欢看书,凡是能找到的杂志和小说,都想一口气看完,每次都不知休息,看时间长了,眼睛就累了,然后揉揉,继续看。现在想来,这种作法相当自残,特别损耗视力,这是近视的一个主要原因。
配镜
当时厂区医院还没验光配镜这个技术,还是需要到部队的十四医院才有,父亲请了一天假,骑自行车带我,大概有10多公里的路吧,好象是冬天,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寒风凛烈,身上也够冷的。
到了十四医院,排队,然后验光,检查结果出来,要配200度近视镜了。
交费给医院安排配镜,过了一个月,眼镜终于取到了。
戴上后,看的倒是清楚,但是头有些晕,当时也不懂,也许是配的校正到1.5,(相当于现在5.2)了吧。戴着看黑板,很清晰,这样不影响学习了。
戴上头晕,大概过了一周左右,才慢慢适应了。
初一,正是好动的年龄。记得没戴眼镜时,打过几场篮球,那个开心劲,跑来跑去,运动完,非常舒服。但戴上眼镜后,就不敢再打球了,怕一不小学,将玻璃镜片打碎,就麻烦大了,天山山沟深处,检查配镜,干什么都不方便的。
求学,与运动无缘
自12岁近视起,和体育运动基本绝缘了。性格一下变了很多,沉默寡言,再加上青春期,敏感多思,真的变了一个人,不再是多动多嘴机灵的性格了,忽而自大,忽而自卑。近视,改变了青春期的人生轨迹。
运动少,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学习,和同学们的交流也非常少了,因为戴了眼镜,下课不能再去打打闹闹。除了一周两次体育课跑步,就是上学放学是走路的。不想学习时,偶尔到河边去发呆,到山坡的石头上躺一会。没有运动,现在想来,这也是青少年时身体虚弱的一个原因吧。
初一下学期,到外地上了一学期,初二又回到厂区,好象又近视了,200度的不够了,看不清黑板了,又去验光,配了300度、350度的眼镜。近视也成了成绩下滑的原因,因为每次配镜都要时间,这段时间数理化就会落下了,再想赶上去,就要多付出努力,文科死记硬背,倒没什么影响。
有时会到厂区的南桥书店。只有一间房,20平方左右,买一些书,唐诗宋词等,自己抄写背诵,对古代文学的爱好,算是无师自通。现在想来,也是有些感慨,看来天生热爱读书学习。
高中有一年的时间离家到四川老家求学。住校,宿舍床都没有,50多个男生睡地板通铺,学校吃饭,是学生将自己的缸子放点米,送到食堂,学校负责掺水,蒸成米饭。那种饭,时间长了,对我这种本来缺少运动有些虚弱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结果慢性肠胃炎也有了。经常腹泄,体重很轻,形容成皮包骨头、瘦骨嶙峋也不为过。
后来回家后,那时还没改革,高二上完就高中毕业了,84年高考失利。
高考,中文系读书
复读一年,压力倍增,85年高考,与高三应界生一起考。班主任老师给家长说,这孩子的成绩今年肯定能走,好一点重点,差一点第二批都能走。不管什么学校,都去上吧,这身体,不能再复读了,怕抗不住。
高考前,检查身体时,眼镜度数分别有450、550度。
高考上了重点线,本以为一切好了,阴差阳错,师大的中文系因为没男生报名,就在招生办将上了重点线又没走成的档案中,取了几个男生,我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对录取之事感到失望,但那种身体状况,也不可能复读重考,而且说录取了不上的,3年不让考。当时体弱胆小的我,选择了服从命运的安排。
在大学时,运动场很大,恢复了一些运动,跑步、单双杠,周末跳舞,身体有所恢复。
到大学三年级时,机缘巧合,学了站桩后,自我感觉生命力焕发了,各方面精力、体能、脑力都回到了应有的状态,慢性肠胃炎、慢性咽炎等疾病都远离而去。
89年大学毕业,两只眼睛度数分别是600、650度,如果大三时没有学练站桩,估计度数会更厉害吧。
工作 下海 转行
毕业后,当了三年半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看书,写教案,备课,业余时间一直坚持站桩,眼睛近视度数没有增加。
93年春,响应改革开放,停薪留职,坐火车,108个小时的硬座绿皮火车,来到了广东。
在珠海,花了快20天,找到和专业相近的工作,编辑。那时不进工厂的话,学中文专业在外面找工作机会不太多。工作内容是策划、出版、联系电脑排版、校对、印刷厂监印等,平时也看书,眼睛近视度数没有增加。
96年后,开始作平面设计和印刷业务。当时电脑设计刚开始,筹资买了电脑、扫描仪、彩色喷墨打印机等印前设备,自学,PHOTOSHOP,COREL,PAGEMAKER等软件,在印前方面也是行家里手了,一条龙全部可以完成。
2000年开始学习转行作网站建设和软件业务,为了方便谈业务单,学习过网页三剑客,掌握了多种应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类的,可以说在当时都是超前的,离不开电脑了。
从96年开始,一直到2002年,书看的比大学少了,但是,要整天盯着电脑屏幕。两只眼的度数都增加了,分别达到了700度和800度。
当时的屏幕是CRT,不是现在的液晶的,对眼睛视力损害很大,每天要8小时以上对着电脑。
激光手术,爬山,站桩
2002年珠海引进了激光近视手术,第一时间报名预约,作了近视手术,眼镜手术作了,当天就取掉了。校正视力达到了1.5,一只1.2,也就是5.2和5.0。之后很久的一段时间,还经常性的去扶眼镜,一摸是空的,才知道,没戴眼镜了。
从这时起,户外活动也多了,陪小孩到公园和户外玩,后来渐渐爱上了爬山活动。
后来想,户外和爬山对视力也有很大的好处,现在儿子上高中了,明年高考,眼睛检查还是正常视力,一只眼5.2,一只眼5.0,我的近视眼的经历,看来没有在儿子身上重复出现。
02年作完手术,有点散光,看晚上远处的路灯,还是有光晕,这倒不怕,看远是很清晰的,这就很好了。
经常也有朋友问,手术怎么样,就是不敢作,怕有后遗症。
工作要面对电脑屏幕,这么多年一直这样,02年作完激光手术到现在15年了,视力比刚作手术时,用眼这么多,肯定会有下降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反的。
每到冬天时,天气干燥,就会感觉视力下降。前几个月,到医院检查,近视加散光,一只50度加散光150度,一只100度加100度散光,不过没有老花。
为了开车安全,配了眼镜,平时白天不用戴,晚上开车时会戴上。现在到了夏天,天气潮湿火热,但感觉视力恢复了一些,比冬天视力要好,是不是眼睛也有热涨冷缩的现象?
再度近视,总结原因
想了一下,现在又近视的原因,主要还是用眼过多,用眼习惯不良,特别是这几年,有了手机,和其他人一样,不是看电脑就是看手机。
有些同龄朋友,60后的,70后的,也说近视、散光、老花之类的了,还有的朋友作了激光手术,过了两三年,就又近视了,这也能理解,主要是由于用眼过度的原因,另外,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
对我来说,近视是职业病,都说靠山吃山,作IT行业,不看电脑屏幕,怎么工作和生活?不管是高管还是码农,都得看电脑,而且现在还多了一条,要不停的看手机。
医生说,等眼睛老花了,近视度数会减轻一些,但是散光没办法改善的。
有次听一个朋友说,散光可能是因为成天看屏幕,电脑的屏幕是一帧一帧的闪烁成象的,虽然我们没有明显感觉到,但日积月累,就会散光了。后来网上查了,说不一定是这样,散光也是用眼习惯不好造成的。
这么多年,户外爬山,站桩,对眼睛近视的减缓,起到了很多的益处。虽然生活中每天有10小时以上,不是看电脑就是看书,或者看手机,但是,近视眼是和人的生活习惯,和用眼卫生习惯有关的。
我还在不断反思,不断改正用眼习惯,不想在一个地方犯两次错误,不然真的成了第一句话说的那样的人了。
这是我的近视方面的经历,希望给有同样烦恼的青少年朋友借鉴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