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哲学简史】笔记25:《中庸》中的明诚

【中国哲学简史】笔记25:《中庸》中的明诚

作者: 宁超群 | 来源:发表于2022-04-04 22:07 被阅读0次

明诚

在《中庸》里,诚和明是连在一起的。《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动的一切意义,诸如饮食人伦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义。如果不完全明白其意义,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成己的同时,一定要看到还要成人。不管成人,也就不能成已。这是因为,只有通过人伦,即在社会领域内,才能尽其性。这就回到孔子、孟子的传统了,就是为了成已,必须行忠、恕,即行仁,这就包含着助人。成己,就是尽其性,即尽其受之于天者;助人,就是赞天地之化育。完全明白了这些意义,就可以与天地参。完全明白了意义,就是《中庸》所说的明;如此与天地参,就是它所说的诚。

为了达到与天地参,是不是需要做非常的事呢?不需要。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合内外,这不仅是人与天地参,而且是人与天地合一。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出世,而同时仍然入世。后来的新儒家发展了这个思想,并且就是用这个思想攻击佛教的出世哲学。

这就是儒家的方法,这种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它与道家的方法不同,道家的方法是通过否定知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人世间的“彼”“此”分别。儒家的方法不是这样,它是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寻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别。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造于天下肃,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实中,先修其身;故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没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些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照后来的儒家说,三纲领实际上只是一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是“明明德”的方法,“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最后完成。

同样,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都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步骤,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所谓达到最后完成,就是“止于至善”。人只有在社会中尽伦尽职,才能够尽其性,至于完成。如果不同时成人,也就不可能成己。

“明明德”与“修身”是一回事。前者是后者的内容。于是几个观念归结成一个观念,这是儒家学说的中心。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当了国家或天下的元首,然后才能做治国、平天下的事。他仅仅需要作为国家一分子,为国尽力而为;作为天下一分子,为天下尽力而为。只要这样,他就是尽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全部责任。他如此诚实地尽力而为,他就是“止于至善”了。按本章的要求,只要指出《大学》的作者是为世界政治和世界和平着想,也就够了。他并不是第一个为此着想的人,但是很有意义的是,他竟做得如此的有系统。在他看来,光是治好自己本国,并不是为政最后的目的,也不是修身的最后目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笔记25:《中庸》中的明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dh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