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一个关于四川“非遗”的文化节目,竟想起小时候大人们集体劳动时唱的山歌来了。时光流转,母亲说:会唱者多已逝去,所剩者皆七八十岁,且不易寻。我不死心,坚持让母亲找一找,母亲打了好几个电话号,终于找到八十岁姚绍忠老舅公,他会唱。
今晨与母亲、四妹一起,坐了三个摩托车,行二十余里,再行山路二三里,至老舅公家。其家仍旧是七十年代的木板瓦房,稍微有些残破,但老舅公打着光脚板,精神矍铄、满脸慈善,语言表达清晰灵敏且中气十足。

老舅公从“唐朝鼓,宋朝歌”讲山歌的历史,从劳动方式的变化讲山歌表现样式的变化,从政治要求讲山歌雅俗语言的运用。老舅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是谁给了他如此不一般的文化沉淀?只有山歌,也只能是山歌!他的许多语言,精辟得超过我的大学老师,也超过我这个勤奋的读书人!
由于时间关系,只在老舅公家滞留了一个小时,共录得他所唱山歌十首。极强的生活气息,极强的生命张力,极强的劳动氛围,让我感动且兴奋。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伊甸园,这些农人劳作时的一歌一吟,就是灵魂深处最本初、最真诚的唱腔。
将此十首山歌整理于此,以供分享。让我们致谢姚绍忠老人,谢他为我们言之、歌之。

(一)起床歌
太阳出来红彤彤,燕子出来找虫虫。
虫虫落在燕子口,小家落在我怀中。
(注:“小家落在我怀中”的意思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从早上起床就开始为自己的小家用心做好安排)
(二)除草歌
站起来,挺起来,莫等山歌打吊台。
打了吊台人笑我,山前山后有人来。
(注:“打吊台”为四川话,意思是停下来)

(三)薅秧歌
秧苗青青田中栽,左看右看排对排。
谷好米多接婆娘,一块红布盖起来。
(四)犁田歌
正月逢春好唱花,新装犁头配旧铧。
犁头犁田千条路,耙子耙田万朵花。

(五)栀子花
栀子花儿高,逢中砍一刀。
妹妹要花戴,嫂子要柴烧。
(注:逢中,中间的意思)
(六)吃晌午
太阳当顶黄,肚皮饿炉缸。
主家好贤惠,闻倒嘎嘎香。
(注:吃赏午,意思是吃午饭;饿炉缸,意思是饿得特别厉害;嘎嘎,意思是肉,如肥嘎嘎,就是肥猪肉)

(七)问答
问高山,问白云,边问边答路上行,
哪里会倒张果老?哪里会倒采花娘?
哪里会倒农夫汉?哪里会倒打鱼郎?
云中遇倒张果老,园中遇倒采花娘。
田里遇倒农夫汉,河里遇倒打鱼郎。

(八)唱古
尝尽百草神农氏,拔山举鼎楚霸王。
云中吹箫韩湘子,马上跑刀杨六郎。
(九)喜洋洋
日出而作看太阳,日入而息看月亮。
凿井而饮煮菜汤,耕田而食吃饭饭。
(注:饭饭,四川话读man man,一声;意思为白米干饭)
(十)收工
太阳还不落,拿起杆杆夺。
主家好贤惠,拴住太阳脚。
鼓儿响叮当,明灯亮四方。
主家好贤惠,请我们吃饭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