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八岁那年,我随着全家从父亲工作的外省回到广东老家,一个滨海的小县城。这里的一切都让我觉得好新鲜,特别是生动鲜活的地方方言及这些方言俗语背后的故事,已组成了我对于老家的亲切记忆)

一、“千富万富,毋比胶已厝”
八十年代初,国家刚恢复探亲制度,跟随父亲在外地工作多年,平时无一日不想家的母亲便与父亲带着我们,一家大小奔赴回日日期盼的老家来了。
回到家乡的母亲,与家中父母兄妹团聚后,自然免不了要带着我们去看望多年未见的长辈。有年头没见了,有的远房亲戚见了我母亲难免迟疑:
“你是谁的女儿呀?”
“我是万利人家的女儿呀!”
当母亲报出“万利”这个字号,对方立刻恍然大悟:“哦、哦……!”接着问:“你是大君还是细君?”听说是多年未见的大君,这些长辈便会拉住我母亲的手,让坐一番,然后亲亲热热拉起了家常。
我曾好奇地问过“万利”这个字号的缘由,母亲说,听老辈人讲,高祖当初从福建莆田过来,用一副尖头扁担挑着两捆草席一路漂泊来到陆丰,与高祖母一起勤俭持家,渐渐站稳了脚跟。此后历经两代人的努力,终于经营成了县城最大的米行:“万利米行”。如今东海可能没人知道“万利”这个字号了,但解放前整个东海确实没有人不知晓“万利米行”的。
听说最鼎盛时期,县城最热闹的马街的大半条街,连到奎山书院后面,都是万利的产业。 解放前夜,县城里许多富庶人家纷纷准备外逃。族内一个叫仲伟的和他叔父临逃港前让我外祖父出面担保,借了一笔巨资,从此竟一去不复返。这下可坑苦了外祖父,也给万利陈家带来沉重的一击。債家收去了所有的铺面、田地,从此,陈家家道中落了。解放后外祖父被打成右派,家中境况更是雪上加霜。母亲在外的那些年,不免常常忧心家中父母兄妹们,政策刚允许请探亲假,便立刻回来了。
母亲和那位长辈聊着回来与父母兄弟团聚的情形,也讲起在外地如何想家、如何挂念父母,那个叔婆也是无限嗟叹,拍着我母亲的手说:“在外口(外面)千富万富,毋比胶已厝(自己家)。还是回来好,你回来你老阿母不知道多欢喜呢。”母亲擦着眼睛,不住地点头。
这次回来,看到家中境况已有很大改观,外祖母和舅舅们也都劝母亲尽快调回来,所以两年后,我们便也举家迁回了东海。
(注:千富万富,毋比胶己厝:千富万富,也不比自己的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