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珂歆)儿童文学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而我认为草房子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极为优秀的作品之一。
草房子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桑桑和他的朋友在油麻地的故事,作者曹文轩用极其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对秃头的陆鹤有一段描写我记地特别清楚:
“秃鹤光着头,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就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停住脚步,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的秃顶在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在枫叶密集处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里的瓷片。那些把手插在裤兜里或双臂交叉着放在胸前的老师们,看着看着,就笑了起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从这一段便可以看出作者曹文轩写作功底之深厚了,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用侧面的人物描写突出了秃鹤秃头的特点。整体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颇有几分文艺的味道。同时引人入胜,所以才如此受孩子们欢迎。于青曾给出过这样的评价:“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
儿童文学是给孩子们看的,它总是带给孩子们以感动,而“如何使今天的孩子们感动?”这一问题的提出,等于承认了一个事实:今天的孩子不同于以往的孩子,他们是一个新形成的群体。我们在面对他们时,会觉得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群体,是忽然崛起的,是陌生的,是难以解读的,从而也是难以接近的。我们甚至感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无法适应的焦虑。
然而我们错了,孩子们追求儿童文学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荡漾于其中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在此,我推荐《草房子》不是因为它的悲悯情怀,也不是因为它的美感,而是因为它是精品,而真正的精品就像真正的老酒一样并不多见,我只期盼大家用品一杯老酒的心态去品味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