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梁思成版的《中国建筑史》,会发现唐以前的建筑主要分布两省,一个山西,一个河南,所以最近写的主角基本在这两省徘徊。
今天要写的是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北、嵩山南麓的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从年代上说,嵩岳寺塔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它之前就没发现过正儿八经的单体建筑遗存。
即使是上一站说到的始建于公元460年的云冈石窟,这座五世纪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在建筑史上的意义也仅仅是贡献了石塔模型和零散的建筑浮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单体建筑,本篇嵩岳寺塔起,我们正式开始古建之旅。

首先罗列嵩岳寺塔的各种Title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建筑。
该塔为十二边形密檐式塔,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
享有“华夏第一塔”的美誉。
中国四大名塔之一,剩余三座分别为千寻塔、释迦塔、飞虹塔。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光听名号,就知道这是件国宝级的建筑没错了。
看嵩岳寺塔前,科普一点基础知识
佛塔是干啥的
佛塔起源于印度。佛的弟子把舍利子埋到土里,上面堆一个圆形的土堆,梵文称作“窣堵波”或者“浮图”,译成中文叫“塔婆”,简称塔。塔相当于凡人去世之后的坟墓,它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朝拜。

佛塔传入中国就入乡随俗了
由于印度式“窣堵波”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国人认为“仙人好楼居”,因此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传统的楼阁形式相结合,演化出中国特色式佛塔。


基本的形制均为多层楼阁在下,构成“塔基”和“塔身”,楼顶上放置“窣堵波”式的塔顶,称为“塔刹”。

塔的分类
随着佛教在中国根深蒂固,塔也成为统治者们偏爱的建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寺庙的地方必然有佛塔,可见当时佛塔的兴盛。
古人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他们改造出各种各样的塔,但从中又都能找到“窣堵波”的影子。
下面仅以图片列举了部分案例,方便大家对塔的形式有大致概念。
密檐塔

楼阁塔

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

缅式塔

单层方塔

单层花塔

建筑维度解读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在历史上荒废了很多年,解放后随着梁思成和刘敦桢这批建筑学者的考察才又得到世人的重视。
下面对这座佛塔的解读,就是以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中的描述为依据,配合图片,便于我们从建筑维度读懂这座古塔。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糯米汁拌黄土泥作浆,青砖垒砌而成。


塔平面十二角形,中空呈筒状,塔身之下为高基,无装饰,叠涩出檐塔。



塔身各隅立倚柱一根,柱头垂莲饰,典型的印度风格。

东西南北四面砌园券门,其余八面各做墓塔型佛龛一座,各券面砌出火焰形尖栱,塔身以上出叠涩檐15层。


顶上安砖刹,相轮七层。

塔内部作八角形内室,共十层,但楼板已毁,自下可望见顶。

1400年前,砖砌技术还是很了得的,一来高度达到今天的13层楼实属不易,二来逐层递减,尺寸之精准,形成外观的曲线美,这都是让人惊叹之处。

嵩岳寺塔的考古发现
1989年河南古建保护研究所清理塔体时,在塔刹中发现两座天宫,图示如下。

一号天宫发现遗物共计11件:
白瓷盘2件, 瓷舍利罐1件, 罐内除放细沙和少量舍利子外 , 还放有银塔1件 、 白瓷葫芦2件 、 银饰2件 、 水晶石2件 、 玻璃瓶1件。


二号天宫发现遗物共计7件:
圆木棍2根,瓷舍利罐1件,瓷瓶1件,铁环1件,银环1件,水晶石1件。


考古工作的结论是,嵩岳寺塔在唐末宋初进行过修缮并建造了此次发现的天宫。
另外,天宫中发现的舍利子为三色舍利子,红色是肉舍利,白色为骨舍利,黑色是发舍利。其中一部分舍利现存于河南博物院。
嵩岳寺塔的历史
始建于公元523年,是北魏孝明帝的离宫。
后因北魏推崇佛教,离宫改为佛寺。
隋文帝仁寿二年改名嵩岳寺。
唐朝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
唐中宗时期(705~710年),增修扩大了嵩岳寺的规模,此后这个寺院逐渐没落。
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和刘敦桢来此考察、测绘,古塔重获新生。
解放后,梁思成向中央列了一份必须重点保护的文物清单,嵩岳寺塔是其中之一。

2006年12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的“中原第一高楼”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嵩岳寺塔,主楼曲线与“嵩岳寺塔”吻合。

时光流逝千年,嵩山南麓的古塔在中原这块土地上屹立不倒,可谓幸运。期望她继续坚守下一个千年,和一代一代继续诉说往昔的故事。

参考资料: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
《登封篙岳寺塔天宫清理简报》郭建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