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感觉很抽象,很难以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清楚。
真理,可能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理解都各不相同。每个人可能都觉得自己认为的“真理”是正确的。任何一个人认为是真理的任何事情,都是因为他或她认为它是真理。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它是对的,它就是真理。可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吗?
我们的初始想法,在童年时期其实就已经形成了,在这个阶段,由于还不能具备独立思考,甚至是独立搜集信息的能力,我们所有得到、听到、知道、了解到的消息都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或者是其他人。
而自然而然的接受这些答案,并将其作为我们信念体系的基石,无论在成年时期它会变得如何复杂。
我们经常听到:所见即所信。其实,反之,所信即所见。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我们认为是独特视角的看法和观点之上都承载着他人的思想和信念。
不完善的感知
同时,我们还受到不完善的感知所影响,并且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比如,书中提到的学生非常有把握自己记得一道题的答案,但是当他拿回批改过的试卷时,再去翻开书,查找这一段的时候,会发现书里说的和自己记住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感知不准确。比如:黑暗、阴沉的环境,或远离我们见证的事物,有可能模糊我们的视觉。我们也许在关键时刻分神。如果我们疲劳或受强烈情感如恐惧或愤怒所控制,那我们正常感知力也许会大大减弱。
而且,感知还可能与解释相互交织,对某件事情的期望有可能影响我们的感知。比如,你喜欢一个人,就很容易忽略TA身上的缺点,爱一个人的时候,全身都散发着魅力的光环,是看不到不好一面的。但是如果你不喜欢了,那可能就会对对方身上的缺点百般挑剔。这就是感知在同一个人身上多么明显的体现啊!
不完善的记忆
我们总是会认为自己最初的感知是准确无语的,其实不然。我们的记忆经常不太靠谱~
当我们试图去回想过去发生的事情时,经常里面同时填充着不完整的记忆+想象。我们引用我们应该说的和应该做的,而不是实际说的和实际做的。里面会参杂着各种各样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导致当你回忆过去的时候,和实际情况的发生往往并不完全一致。
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大人们在一起聊天回忆孩子小时候有趣回忆的时候,经常会添油加醋,小孩子也是常常不可能记住,于是,大人们描述的很可能是带着自己主观意愿和想法的“回忆”,然而事实上可能并不完全准确。
有缺陷的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信念的质量取决于支持他的信息的质量。
如果前提不正确,那结果大概率上也是错的。
让我们回归一下,真理到底是什么呢?——真理是发现的,不是创造的。关于某事的真理就是,它原本就是什么,物理客观世界上的事实。
真理既不依赖我们对它的认可,无论如何也不因我们的无知而被改变,或者因为我们的一厢情愿而被改造。
通过学习真理是什么,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而且,毫无疑问,我们不可能找到自己想要问题的所有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在观察问题的时候更准确一点,权衡问题的时候更全面一点,作出决定的时候更仔细一点,就会更接近真理。
网友评论